【摘 要】
:
红树林生态系统享有“海岸卫士”之称,因其兼具了陆地生态和海洋生态等环境的生物特色,使得红树林成为自然的生态研究中心。河口生态系统是地球四大圈层交汇、能流和物流的重要聚散地带,其特性影响着河流终段和近海水域。此外,红树林和河口生境还被认为是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发生和传播的重要场所。由于这两种生境受到海洋和近岸人为活动影响较大,导致ARGs
【基金项目】
:
广东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18KCXTD012); 汕头大学人才基金项目(编号:NTF19013); 广东省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广州)人才引进重点项目(编号:GML2019ZD060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树林生态系统享有“海岸卫士”之称,因其兼具了陆地生态和海洋生态等环境的生物特色,使得红树林成为自然的生态研究中心。河口生态系统是地球四大圈层交汇、能流和物流的重要聚散地带,其特性影响着河流终段和近海水域。此外,红树林和河口生境还被认为是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发生和传播的重要场所。由于这两种生境受到海洋和近岸人为活动影响较大,导致ARGs的多样性和传播受到显著影响。然而,目前对红树林和河口生境中ARGs的分布格局、抗生素抗性机制(antibiotic resistance mechanisms)及驱动机制的研究较少。基于此,为了全面了解且厘清ARGs在红树林和河口等生境中的分布规律和传播机制,本论文在课题组前期获得中国红树林(北海、防城港、香港)和河口(珠江口)生境宏基因组数据的基础上,与公共数据库的宏基因组数据对比,开展红树林(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和河口(中国、美国)生境ARGs分布特征及内在传播机制的研究。本研究从两方面展开:在研究红树林和河口生境中ARGs及抗生素抗性机制的分布格局后,进一步地厘清两种生境中ARGs的驱动机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首先分别阐述了六个红树林和六个河口地区ARGs的分布格局。分析发现,无论是红树林还是河口生境的ARGs主要大类均为多重耐药性(multidrug)、四环素类(tetracycline)和大环内酯-林可酰胺-链霉素类(MLS)。这也说明这三类是滨海湿地系统(红树林、河口等)需要重点关注和优先考虑控制的抗生素抗性类型。不同红树林和河口生境的核心ARGs亚型基因占比分别为17.2%和7.42%。从Alpha、Beta多样性以及具体差异分析来看,虽然红树林和河口生境中ARGs的分布都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但是河口地区的ARGs分布明显差异更大(P<0.01)。综合来看,红树林生境中可能存在由红树林本身生态环境所选择的稳定ARGs亚型基因,而河口生境更多地取决于当地的具体地理、气候、人为影响等因素,从而表现出更大的地理差异性。2)其次,分别针对红树林和河口地区的ARGs的抗生素抗性机制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存在的关键抗生素抗性机制;进一步地使用多组差异Metastats分析来检验在不同地区的抗生素抗性机制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红树林和河口生境最主要的抗生素抗性机制都为ATP-依赖性蛋白激酶。在红树林生境中其次占比较多的抗生素抗性机制为靶标保护和增强外排泵;而在河口生境中为酶促降解。3)同时分析了红树林和河口生境中微生物群落和移动遗传元件(mobile genetic elements,MGEs)对于ARGs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树林地区主要携带ARGs的微生物门为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Firmicutes,而河口地区主要携带ARGs的微生物门为Proteobacteria和Firmicutes。两种生境中移动遗传元件(mobile genetic elements,MGEs)均主要为phage和replication/recombination/repair类。微生物和MGEs的组成变化是ARGs传播的主要途径,在红树林和河口地区的综合解释度分别达到89%和82%。但红树林与河口生境中微生物和MGEs对于ARGs的影响略有不同,在红树林生境中,微生物组成变化对ARGs影响要高于MGEs,而在河口生境中恰恰相反。4)最后,探索了在红树林生境中ARGs与氮、硫循环功能基因的关联过程。先阐述参与不同红树林地区中氮和硫循环相关基因的组成及空间异同性,再利用协惯量分析(co-intertia anaysis,Co IA)和网络模块化分析分别探讨了氮、硫循环与ARGs的关联性,并识别出关键的ARGs与氮、硫循环关联过程。分析表明,ARGs与氮循环关联最为密切的过程主要是硝化、固氮、异化硝化还原过程;ARGs与硫循环关联最为密切的过程主要是异化和同化硫酸盐还原过程。更为重要的是,除了使用统计层面的分析外,还通过宏基因组分箱(binning)技术,获得了在单菌基因组上氮、硫循环功能基因与ARGs关联的事实证据。总的来说,本研究厘清了滨海湿地系统ARGs的分布格局、抗生素抗性机制以及主要传播途径。这些信息可以为未来滨海湿地耐药性的精准防控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控制耐药性的传播而言,从传播途径去阻控ARGs是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手段,因此本研究结果将对滨海湿地系统ARGs的防治将起到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龙须菜是一种重要的高值化的经济类大型红藻,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开展大规模养殖。氮营养盐在龙须菜的养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影响龙须菜养殖产量和品质的关键营养元素。龙须菜养殖区的氮营养盐浓度受季节性影响比较明显,春夏季以DON为主,其含量远高于DIN。尿素是DON的重要组分,那么养殖区的龙须菜在DIN匮乏的季节中利用尿素的能力如何?利用尿素的途径与分子机制是什么?本研究以龙须菜“鲁龙1号”为研究对象
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别名盐蒿,是菊科蒿属半灌木,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部的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是这两个沙地半灌木群落的重要建群植物,属于重要的防风固沙植物。作为沙地植被退化过程中重要的缓冲种,对稳定沙地环境与植物群落的建植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生态和生物学研究利用价值。本研究基于转录组开发的3个单拷贝核基因(c5830、c7847、c9002)对差不嘎蒿种群进行
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是一种含有毒生物碱—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的植物,其内生真菌产SW,导致宿主植物中SW积累表现出毒性,课题组从小花棘豆中分离了产SW的内生真菌Alternaria oxytropis。前人研究发现产SW内生真菌还有豆类丝核菌(Slafractonia leguminicola)、罗伯茨绿僵菌(Metarhizium robertsii)
鲸豚类哺乳动物是典型的水生哺乳动物,它们的栖息地——水环境拥有极高的微生物丰度,其中包括对鲸豚类哺乳动物健康造成威胁的病原体,如致病菌、病毒和寄生虫等。虽然鲸豚类哺乳动物在水体环境中直接与病原体接触,但其独特的免疫系统能够保护自身免受病原体的胁迫,并且鲸豚类哺乳动物皮肤和身体内部均形成了不同于栖息环境的微生物群落。鲸豚类哺乳动物的微生物组和免疫系统成为其抵御病原体感染重要因素,然而,由于鲸豚类哺乳
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 Reeve)是我国南方沿海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简称“南澳金贝”)是本课题组通过定向选育培育的国家级水产新品种。与普通扇贝相比,“南澳金贝”不仅外观色泽金黄,而且其闭壳肌、外套膜、肠道、血淋巴等组织具有更高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同时其肠道具有更多潜在的类胡萝卜素生产菌。此外,前期研究初步发现,类胡萝卜素生产菌合成的类胡萝卜素能被宿主
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自2008年以来,本实验室着手华贵栉孔扇贝遗传育种工作,于2015年培育出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此后简称“南澳金贝”),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由于人工育苗过程中对大个体的刻意选择和采用雌多雄少的交配策略,经过多年的人工养殖,“南澳金贝”可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近交。如对“南澳金贝”的生长性状进行选育能达到何种效
西鄂尔多斯—东阿拉善地处内蒙古西部,跨越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典型荒漠带,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是植被变化敏感的地区。本研究以该区域的五个地区:阿拉善左旗、磴口县、乌海市、杭锦旗、鄂托克旗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2000、2010、2020年四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1990-1999年GIMMS/NDVI3g、2000-2020年MOD13Q1/NDVI遥感数据以及气象数据研究五个地区的土地利用
Cetaceans accumulate persistent and toxic substances such as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in their tissue.PBDEs are ubiquitous in marine environments and their exposure to mammals is linked to numer
本研究采用课题组前期筛选的抗旱性突出的尖叶胡枝子、牛枝子和达乌里胡枝子为研究对象,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沙尔沁基地进行田间农艺性状测定并统计分析,于实验室进行发芽试验后用15%PEG-6 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处理,研究其幼苗的抗旱生理响应,并对其抗旱转录组进行测序分析,从而为胡枝子属植物抗旱基因的挖掘和功能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3种胡枝子的株高随生长逐渐增加,达到峰值后
本研究以分布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的北海、海南、湛江和福建云霄四个典型红树林湿地中的表层沉积物菌群为研究对象,以苯并(a)芘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对微生物菌群进行胁迫培养,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和宏基因组学等手段,对原位环境中沉积物菌群基因组和经过苯并(a)芘驯化后的菌群基因组进行高通量测序,以明确红树林表层沉积物菌群中苯并(a)芘降解核心菌群组成以及揭示沉积物菌群降解苯并(a)芘的协同代谢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