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脑血管病大致可以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主要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以及脑梗死,而出血性卒中则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在我国,每年新增约250万脑卒中患者,死于脑卒中相关疾病的患者达到120万-150万,占总死因的第二位,另外每年还有70万人发生脑卒中后存活下来,其中约有75%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40%为重度残疾,这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以及高致残率给社会与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morrhage,SAH)通常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后,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0%左右。其病因有多种:①颅内动脉瘤;②脑血管畸形,主要是动静脉畸形;③脑底异常血管网病;④其他疾病,例如夹层动脉瘤、血管炎、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结缔组织病、血液病、颅内肿瘤等;⑤原因不明的出血,如原发性中脑周围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就是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指包括各种物理与化学刺激在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颅内动脉一种异常收缩状态,是导致患者高死亡率和出现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的主要原因之一[1]。脑血管痉挛(CVS)是神经科工作中最常见的问题,统计资料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CVS的发生率高达30%-70%,部分颅内肿瘤及脑血管病变术后,CVS的发生率亦可高达24%-44.8%,神经血管介入治疗时,其发生率可达28%-63%。CVS一旦发生,预后往往较差:SAH患者发生CVS,死亡率可>50%,伴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者>30%,而完全康复的比例仅仅只有20%-30%。因此,如何有效早期发现CVS,早期治疗CVS,监测病情进展情况已经成为当前神经科医师提高脑血管病诊疗效果,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重要研究课题。 目的: 诊断脑血管痉挛(CVS)的方法很多,包括临床体征与影像学检查,DSA改变是公认的金指标,而TCD作为无创、快捷的有效检测手段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行TCD检测,与健康人群对照,且比较TCD与DS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评价血管痉挛的价值,以得出早期诊断血管痉挛的可靠指标,帮助临床更好的控制病情,改善预后。 方法: 收集2010年5月-2012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及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人均完成了DSA检查,所有病人均于入院24小时内,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行TCD检测,结合病人临床转归,综合比较各项检查结果,确定TCD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诊疗作用。 结果: 1、根据TCD与DSA的比较可以得出TCD在前循环对SAH合并CVS判断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80%,阳性预测值94%,阴性预测值57%;后循环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60%,阳性预测值为80%,阴性预测值为60%。 2、SAH未伴有CVS的患者与正常成人进行比较,根据TCD观察血流速度一般在第2天开始增快,第4-6天达到最高峰,后来逐渐下降,14天已经明显降低,但是仍然高于正常人。 3、SAH合并CVS的患者从第2天开始血流速度较未合并CVS的患者血流速度增快,在7-10天达到最高峰,后逐渐下降,但仍然高于SAH组。同时合并CVS的SAH患者较未合并CVS的患者LI指数同比增高,一般>3。 结论:TCD可以早期发现SAH患者出现C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