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两栖类模式实验动物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为实验材料,运用组织切片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了非洲爪蟾眼的形态发生和转录因子Pax6在眼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并运用Image-proplus 6.0专业图像分析软件对其表达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组织形态发生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 pigmentepithelum,RPE)在眼发育过程中经历了由厚-薄-厚-薄的变化,从胚胎发育20期到adult,部分相邻时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神经视网膜(Neural retina,NR)从胚胎发育第20期到24期厚度呈递减趋势(相邻两期之间差异极显著,P<0.001);从26期到32期,34期到42期NR厚度经历了两次由薄-厚-薄的变化,34期与36期无显著性差异,其余相邻两期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44期至成体,NR厚度递增,44期与46期无显著性差异,48-adult相邻两期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在眼发育过程中,Pax6起始表达于整个视泡,随后Pax6的表达首先在RPE中降低并消失,胚胎发育至42期,Pax6仅表达在视网膜的内核层(INL)和神经节细胞层(G),而在晶状体和睫状体边缘区(CMZ)未检测到其表达。与前人研究结果不同的是,本实验观察到Pax6在外网层(OPL)和内网层(IPL)也有较明显的阳性反应,推测其可能与轴突生长和精确化定位有关。定量分析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胚胎发育至20期,Pax6的阳性表达达到峰值,此后Pax6的表达水平逐渐下降,然后从26-28期,30-38期阳性表达呈递增的趋势,,随后表达降低,44-50期阳性表达呈递增的趋势。Pax6在眼各个组织的精确表达的动态变化如下:在角膜发育中,从30-34期呈递减趋势,38期阳性反应较强,40期到46期递减;在晶状体发育中,从26-38期呈递增趋势,40期以后呈递减趋势;在视网膜发育中,从40-50期,它在外网层、外核层、内核层和内网层表达呈递增的趋势。以上结果初步验证了Pax6是一个剂量依赖性和位置依赖性的调控子,在眼睛发育的不同组织结构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以上研究结果为建立无尾两栖类眼发育的胚胎实验模型和深入探讨主控基因Pax6在眼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