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稳定型咬合板(Stabilization Splint,SS)治疗对上气道口咽、喉咽部分形态的影响和对下颌骨位置的影响,并探讨下颌骨位置改变与上气道形态改变的相关性,为SS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1、本研究采用了22项上气道形态相关参数和2项下颌骨位置相关参数,包括17项由CBCT测量获得的直接参数和7项由直接参数计算获得的间接参数。获取10份符合要求的CBCT资料,由同一人员用Mimics20.0软件对所有直接参数进行间隔一周的两次测量。用组内相关系数对各项直接参数的检查者内信度进行评估。
2、19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包括16名女性,3名男性,年龄为13-34岁,平均年龄22.95岁;治疗时间6-14个月,平均10.05个月。获取这些患者SS治疗前后的CBCT资料。利用Mimics20.0软件对所有参数进行测量和计算。根据正态分布检验结果对各项参数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对下颌骨位置相关参数改变量与上气道形态相关参数改变量进行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
结果:1、17个直接参数的ICC值均大于0.9(P<0.001),检查者内信度较高,可用于后续的上气道形态和下颌骨位置的测量分析。
2、患者接受SS治疗后,下颌骨位置发生显著改变,在矢状向上后退1.15±1.31mm(P<0.01),垂直向上下移0.62±1.03mm(P<0.05);喉咽上界面矢状径与横径比值由0.39±0.09减小到0.36±0.08(P<0.05),横截面形态较治疗前偏椭圆;口咽部高度增加了0.92±1.85mm(P<0.05)。其余参数的改变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下颌骨矢状向位置的变化与舌咽和喉咽上界面横截面积、喉咽容积、舌咽容积和总容积的变化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与其余上气道形态相关参数的变化无显著相关(P>0.05)。下颌骨垂直向位置的变化与各项上气道形态相关参数的变化均无显著相关(P>0.05)。
结论:SS治疗对下颌骨位置的影响总体表现为后下移位,对上气道形态的影响仅表现为口咽段高度的增加和喉咽上界横截面形态趋于椭圆。下颌骨矢状向位置的变化主要影响舌咽和喉咽部位。舌咽和喉咽部气道横截面积和容积随着下颌骨位置的前移而增大。
方法:1、本研究采用了22项上气道形态相关参数和2项下颌骨位置相关参数,包括17项由CBCT测量获得的直接参数和7项由直接参数计算获得的间接参数。获取10份符合要求的CBCT资料,由同一人员用Mimics20.0软件对所有直接参数进行间隔一周的两次测量。用组内相关系数对各项直接参数的检查者内信度进行评估。
2、19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包括16名女性,3名男性,年龄为13-34岁,平均年龄22.95岁;治疗时间6-14个月,平均10.05个月。获取这些患者SS治疗前后的CBCT资料。利用Mimics20.0软件对所有参数进行测量和计算。根据正态分布检验结果对各项参数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对下颌骨位置相关参数改变量与上气道形态相关参数改变量进行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
结果:1、17个直接参数的ICC值均大于0.9(P<0.001),检查者内信度较高,可用于后续的上气道形态和下颌骨位置的测量分析。
2、患者接受SS治疗后,下颌骨位置发生显著改变,在矢状向上后退1.15±1.31mm(P<0.01),垂直向上下移0.62±1.03mm(P<0.05);喉咽上界面矢状径与横径比值由0.39±0.09减小到0.36±0.08(P<0.05),横截面形态较治疗前偏椭圆;口咽部高度增加了0.92±1.85mm(P<0.05)。其余参数的改变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下颌骨矢状向位置的变化与舌咽和喉咽上界面横截面积、喉咽容积、舌咽容积和总容积的变化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与其余上气道形态相关参数的变化无显著相关(P>0.05)。下颌骨垂直向位置的变化与各项上气道形态相关参数的变化均无显著相关(P>0.05)。
结论:SS治疗对下颌骨位置的影响总体表现为后下移位,对上气道形态的影响仅表现为口咽段高度的增加和喉咽上界横截面形态趋于椭圆。下颌骨矢状向位置的变化主要影响舌咽和喉咽部位。舌咽和喉咽部气道横截面积和容积随着下颌骨位置的前移而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