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目前中国慢病负担沉重,生活方式管理被认为是慢病防控的重要基础手段之一。静态生活方式是不良生活方式中的一种,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日益流行;静态生活方式已被证明是诸多不良健康结局,尤其是慢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对于静态生活方式日益关注,但仍有诸多问题尚待解决,如现有静态生活方式相关研究多从专业人员的“权威的视角”开展,鲜有从受众视角剖析其静态生活方式形成、应对和转化的过程,并探索过程中涉及的策略和方法,且较缺乏对中国社会文化情景性因素的研究。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个体静态生活方式形成和转归过程、该过程中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以及该过程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期望为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照护者构建以患者/居民为中心的静态生活方式促进方案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理论抽样、便利抽样、最大差异化抽样等方法抽取包括上海、浙江、四川、山东、武汉、湖北、河南等地城市、农村的静态生活方式高危者以及从静态生活方式转变到非静态生活方式的人共31名进行了39人次的深入访谈;同时融入观察法,收集了6名被观察者静态生活方式相关资料作为补充。所有访谈录音逐字逐句转录到电子文档进行整理保存;观察法则采用田野笔记本收集资料并转为电子版保存。资料分析阶段通过三级编码(开放性编码、轴心性编码、选择性编码)的方式进行编码,同时采用提问和不断比较等分析技术及借助条件矩阵、编码范式等分析工具进行分析,并通过撰写备忘录记录分析过程,帮助逐步形成类属和构建类属间关系,并最终形成静态生活方式与静态生活方式改变的博弈过程的概念框架。 研究结果: 本研究析出了“静态生活方式与静态生活方式改变的博弈”这一核心类属,并构建了“博弈:静态生活方式和静态生活方式改变的互动过程模式”理论框架。 首先,个体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并维持静态生活方式,无法改变或者不愿意改变。对于个体而言,静态生活方式形成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本我的享受、个体的特性、外部的促成)和“固守的原因”(包括个体的特性、不合理的认知、条件的缺乏)。 直到个体受到某些因素(外部的刺激、认知的改变、需求的产生)等触发,产生了改变的动机,既有的静态平衡才得以打破。动机产生是个体静态生活方式改变的必要条件。 静态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包括改变前改变、改变发生和改变维持三个阶段。 改变前阶段的特征是进行相关物资条件准备的积极的准备,是改变开始的信号。在改变前阶段个体受到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强化因素的影响:倾向因素提供内部驱动力,促成因素提供外部条件,强化因素对于个体行为予以强化;同时静态生活方式的维系因素、动机因素仍旧起着作用。各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之间进行着博弈,如果促进因素占上风,则个体可能会进一步进入到“发生改变”的阶段;如果阻碍因素占上风,则个体可能会重新回归到静态生活方式。 在改变阶段,个体出现具体的改变行为,静态生活方式改变正式发生。在该阶段个体采取特定的策略以对抗静态生活方式维系因素等的影响,以促进静态生活方式改变的发生和维持。常用的策略包括3类:利用资源辅助、增加体力活动、保证措施落实。 改变发生阶段的个体是否能够进入改变维持阶段取决于该阶段阻碍和促进因素之间的博弈结果。除了该阶段特有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强化因素外,静态生活方式的维系因素、动机因素也仍旧起着作用。如果阻碍因素占上风,则个体无法坚持静态生活方式的改变行为,出现调节行为退化甚至停止;如果促进因素获胜,则个体可以维持静态生活方式的改变行为,形成适合自己的静态生活方式的调节模式(习惯养成和自主调节)。改变阶段倾向因素中对“运动的偏好与享受”是维持静态生活方式改变行为的个体强有力的内部驱动力,而强化因素中静态生活方式改变行为带来的“结局正向”(生理、心理、社会结局)则给予有力的外部强化作用。这一对内外因素对于个体对抗静态生活方式的维系因素、在新的状态下维系“静态生活方式改变”状态的新平衡具有关键作用。 总之,静态生活方式与静态生活方式改变的博弈过程是自我战胜本我的博弈过程。静态生活方式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其改变包括改变前、改变发生、改变维持等三个阶段。个体在各阶段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了个体是顺利进入下一阶段还是回归到静态生活方式。博弈过程中,个体采用利用资源辅助、增加体力活动、保证措施落实等三类策略应对静态生活方式。在各阶段个体稍有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回归到静态生活方式。 研究结论: 本研究描述了个体静态生活方式形成和转化的过程,构建了以“博弈”为核心概念类属的个体静态生活方式与静态生活方式改变的博弈过程模式。为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照护提供者等制定静态生活方式的健康促进方案提供参考,同时也帮助个体加深对自身静态生活方式相关行为的理解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