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理论范式争论研究——基于生态学家科学与哲学的综合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l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群落理论范式争论为切入点,探讨了三个中心领域:群落演替、群落聚集和群落构建的争论。在对历史文献以实证考察的基础上,依据时间顺序和内在逻辑,对群落争论之焦点问题进行梳理,以厘清研究主题及其发展脉络,展现出更为系统和实在的理论变化和演进动态,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对对立范式予以综合,以深入理解生态学的本质,解构论争和对抗。该研究澄清了相关概念的界定,明确了群落的实在意义,充实了研究的维度,丰富了传统命题的内涵。
  对于群落演替的机体论与个体论之争,首先对争论的历程做出了梳理:它开始于克莱门茨“单元演替顶极学说”的提出,格里森以“个体论”假说对其反驳,后经由“新克莱门茨主义”与“新个体主义”之间的激烈较量,延续至今。在此基础上,详细概述了克莱门茨“机体论”群落演替理论与格里森“个体论”群落演替理论的内涵,以及作为其逻辑延续和内容充实的“新克莱门茨主义”和“新个体主义”演替理论的含义。其中所涉及的理论范式提出的背景、遭遇的否定与质疑以及完善与推进等,均做出了详实的分析,并展示出“机体论”范式与“个体论”范式之间的对抗、转移和消解。
  对于群落聚集的整体论与还原论之争,主要涉及岛屿生物地理学的两个研究纲领:其中一个由戴蒙德引领,其观点具有整体论特征,认为严格确定的聚集规则决定了群落结构;另一个则由森博洛夫引领,持有激进的还原论立场,指出在致力于生物学解释之前,应首先检验“零假设”。在详细阐述聚集之争演进脉络的基础对“聚集规则”的内涵、“零假设-证伪”原则的操作,以及哲学与科学层面的批判做出了详实的分析。争论结果显示出,对立双方的观点都已开始弱化,且最终由激烈趋向缓和。
  对于群落构建的决定论与随机论之争,梳理和阐述了“生态位理论”与“中性理论”争论脉络的演进,明确了争论的焦点问题,以系统方式体现出理论的发展动态。以此,集中探讨了生态位理论的概念和内涵,并对其内涵的三次转变和内在辩证关系做出了详实分析;同时针对中性理论的提出、内涵及其架构基础、实证性研究,以及质疑和推进等不同侧面予以阐述;最后对争论趋势进行了探讨:对现有理论做出权衡,构建出包含随机性和确定性过程的综合模型,以实现全面、完整的解释多样性机制和模式。
  在对群落理论范式争论历程予以梳理的基础上,分别对不同研究主题做出了进一步的哲学分析。主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剖析了理论范式争论产生的原因:本体论的不同预设、认识体系的架构以及整体论与还原论、证实和证伪等研究方法的差异性选择。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基于对现有理论和数据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综合可能是消解群落理论范式争论和对抗的可行路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以理论综合的基本原则为基准:在定义概念和假定条件时要精确;尽可能提升理论的完整性和综合程度;实现不同理论之间的自由转换;以及构建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等级性的框架,以实现渐进式的理论综合。这进一步深化了对生态学本质的理解,获得了正确的认识,增强了其应用并推进了生态学哲学的发展。
  作为从“科学”到“哲学”的阶段性研究,暂获得如下结论:群落理论范式的争论和转变是错综复杂的;争论趋势由激烈对抗走向交叉和融合;从模糊到精确的渐进式综合具有可行性;生态学研究应“回归本位”,以获得其在“自然状态下”的实在意义。由此,在历史的构建和发展中,以忠实的观察和严谨的逻辑渐进产生最佳说明性解释,使生态学哲学对自然的本质作出最真实的表征。这是本研究的终极追求。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该文探讨了数字图书馆的起源、特征、功能与发展策略等问题,重点对中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沿革、主要项目、典型案例等进行论述,进而从发展历程、技术支持、发展模式、资金投入等主要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应在统一标准、分工协作、国际接轨、著作权保护、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而提出中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该文以数据挖掘中的数据分类算法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决策树分类、贝叶斯网络和连续属性的离散化问题进行了的研究,实现了多种分类算法.在此基础上,利用最相邻子集筛选原理提出了两种决策树的优化算法LDT和SubBagging,提高了原有分类算法的分类准确度.研究了贝叶斯网络的拓扑结构学习、参数学习和网络评估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属性相关性分析的贝叶斯网络学习算法.同时,对分类算法中连续属性的离
学位
春秋礼崩,诸侯相争,孔子感民苦而慕先王政,其后几经传承,以仁爱为本,内修圣贤,外倡王道之儒学体系乃逐步完善。韩愈释仁以爱人,儒家认为人应以爱出发进而成就万物,“和”作为儒家思想重要观点之一,其仁道核心观自不待言。和者,状态,和谐稳定也,诚为其始,仁为其基。儒学伴随中华文明几千年,“以和为贵”之价值取向亦为国人所普遍认同,并于生活、学习、工作、以及如何与自然相处等方方面面而展现自身魅力。  历史在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