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64年到1976年,中国戏曲舞台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以京剧现代戏为主的革命“样板戏”最终以压倒性的姿态占据了全国戏曲舞台,直至在“文革”时期占据了整个文艺舞台。“样板戏”作为“文革”时期的官方文艺,与无产阶级文学阵营中的延安文学、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直接书写与全面表达,而“样板戏”则发展成为更为极端的方式。在文学创作与政治活动已经难以分清界限的“文革”时期,政治观念、政治意图必然通过“样板戏”这一艺术载体予以展现,因此,“样板戏”在实质上就是“政治”的直接“美学化”,是国家意识形态的直接书写,是国家乌托邦想象付诸现实的艺术载体。本文具体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样板戏”发生的历史语境,指出“样板戏”是在40年代延安文艺整风运动开始后,历经传统戏曲现代化改革的三十年风风雨雨,伴随着不同时期不同的政治诉求,最终确立于“文革”时期的戏曲理想化范型。第二部分从“样板戏”的主题思想和表现形式上将其定性为美学化的政治乌托邦,指出“样板戏”是通过潜在的阶级意识的建构,显在地表述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并通过舞台表现的符码化,使国家意识形态得以明确的表现。第三部分从“样板戏”的艺术特点着手,指出“样板戏”在承袭和突破了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的艺术手法的基础上,其程式化与象征性、写意性如何配合政治诉求,表现主题上的国家意识形态,并在严格遵循“三突出”与“根本任务论”的创作原则的基础上,最终成为了政治内容的“完美”的艺术载体。第四部分通过对意识形态在“样板戏”作品的产生、发展及不断整合的过程中的全程监控,指出国家意识形态在整个过程中的绝对统治地位,“样板戏”在实质上是一种国家叙事与政治隐喻,是统治阶级乃至全国人民的国家乌托邦想象。“样板戏”作为特定时期联结文化生产与国家意识形态的桥梁,在“文革”时期解决了“革命的政治内容”与“近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之间的相斥与矛盾。本文以“文革”时期的八部“样板戏”作为研究对象,从国家叙事的角度切入“样板戏”的创作、发展历程,深入探讨了文化生产与意识形态之间衍生互动的内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