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国家产业目标和旅游业国民经济贡献日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省相继将旅游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来培养和发展,各地旅游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区域间旅游发展的非均衡性日益显现。然而这种非均衡性并未与资源分布格局相一致,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在品质上并不逊于东部地区,却在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上始终显著落后于东部区域。同时,对旅游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导致部分地区盲目复制成功案例,部分区域旅游发展呈现同质规划、盲目跟风、无序竞争的态势,一定程度使得旅游发展的非均衡性更加复杂。那么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发展具体呈现怎样的非均衡态势?其形成原因是什么?各因子对旅游发展的影响程度如何?对于已经较为成熟的区域经济非均衡性理论应如何在旅游产业中发挥其价值与作用?这些问题的解答,对揭示我国旅游非均衡性发展的规律、使各区域结合实际有的放矢的进行旅游产业发展以及推动我国旅游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本文在对相关文献从研究内容、测量指标与研究方法、研究时间段以及原因分析等较全面的梳理与归纳基础上,基于理论和实际可操作性,选取旅游总收入和游客接待量为指标,对2004-2013年全国各省旅游发展非均衡性的时间和空间演变情况进行测度。并基于阶层回归方法,对各因素对旅游发展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测度,分析当前我国旅游发展非均衡性形成原因,并提出促进区域旅游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发现,近十年来,我国区域间旅游发展非均衡性的相对差异在逐渐缩小,旅游重心呈现向西南移动的趋势。而这种非均衡性是自然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因素的作用效果不同,且各因素对旅游业的影响程度也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资源禀赋中高级别景区对旅游发展影响依然显著,但已不再是唯一主导因素;交通条件成为推动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力,在所有测量因素中影响系数最大:而人力因素,正成为拉动区域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不可小觑的新生力量。其中,第二地理要素中的交通条件和第三地理要素中的服务设施是对区域旅游经济影响系数最大的两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政策因素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各区域应根据旅游业发展的各影响因素,结合区域非均衡性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有的放矢的进行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本研究理论上可以推进经济学中区域非均衡性理论在旅游产业研究中的应用,同时研究结果在各地规划本地旅游产业发展时具有一定的参考性,而本文研究视角可引起后继学者从发展、动态角度对旅游产业进行研究,从而实现我国旅游产业的长足发展。本文虽然对近十年来中国区域旅游发展的时空非均衡性变化特征的进行了较全面的测度与原因分析,然因笔者知识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有限,文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因素的指标量化方面,这些不足有待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