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龙金矿位于陕西汉阴县城北部,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南秦岭石泉-神河韧性滑脱逆冲推覆带,矿区内地层主要为下志留统梅子垭组(S1m),其经历了多期构造变质变形和岩浆活动,控矿构造和矿化蚀变较为复杂,区内岩浆岩不发育,仅出露数条中酸性岩浆岩脉,对于控矿构造、蚀变岩相、岩浆岩脉与金矿的关系研究较少。本文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陕西石泉-旬阳金矿整装勘查区专项填图与找矿预测”综合研究项目,以矿区构造和蚀变岩相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构造-蚀变岩相填图并结合室内岩石光薄片鉴定、岩矿石地球化学测试、石英脉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等方法,研究该矿区内控矿构造、矿化蚀变岩相、岩浆岩脉与金矿化的关系,并取得了以下认识:(1)依据矿区内岩石糜棱面理发育程度、岩石片理化程度、构造变形强弱、石英脉发育特点和程度、断层、褶皱、节理等发育情况以及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黑云母变斑晶发育程度、绢云母等发育规模及发育密度等标志,在黄龙矿区及外围1:10000和硝磺硐+金沟矿段1:5000两幅控矿构造-蚀变岩相填图基础上划分出3条相对构造变形较强的脆-韧性剪切带,这3条次级脆-韧性剪切带共同构成了控制黄龙金矿产出的区域脆-韧性剪切带RF4(DSZ2),并由北向南依次定名为RF4-1、RF4-2、RF4-3,分别穿过黄龙金矿区的水地沟矿段(RF4-1)、王家湾矿段+硝磺硐矿段+金沟矿段(RF4-2)、茶园沟矿段(RF4-3)。这三条次级脆-韧性剪切带整体走向NW,与各矿段金矿体产状基本一致。(2)矿区内地层经历多期变质作用,其中以区域变质(形成各类片岩)和动力变质(形成糜棱岩或糜棱岩化岩石)及热液交代接触变质作用较为明显,主要的蚀变岩相有绢云母化、黑云母变斑晶化、炭化、黄铁矿化、石榴子石化、硅化等。各蚀变岩相带在岩石学方面具有不同的矿物组合特征和含量;在岩石地球化学方面,主量元素Si、K等在不同的蚀变岩相带和矿化带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微量、稀土元素在各蚀变岩相带和矿化体中的含量区分不明显,稀土、微量元素模式大致相同,说明成矿中矿石对围岩蚀变相带有极大的继承性,金相关成矿元素方面,硅化带、黑云母变斑晶化带、黄铁矿化带、石榴石化带和炭化带中,与金相关元素较为富集,表明了这些含金丰度值较高的蚀变岩相带岩石,不仅与成矿关系密切,甚至会成为金矿的容矿岩石。(3)通过1:10000和1:5000构造-蚀变岩相填图和典型剖面实测、钻孔岩芯编录、勘探线剖面控矿构造-蚀变岩相-矿化图编制,发现区域性的脆-韧性剪切带是该区内重要的控矿构造,进一步可区分出控矿构造为脆-韧性剪切带中的S2面理,尤其是S2面理产状的变化往往会引发矿化体或该区金矿体产状的明显变化,能干性较弱的片岩类和能干性较强的变石英砂岩接触界面往往是片岩及其上叠加的动力变质岩内的构造薄弱带,在此多期构造片理接触带容易叠加发育各种规模不等的断层破碎带及其破碎蚀变带,常又叠加有脆-韧性剪切变形带基础上的另一期断裂破碎蚀变及热液矿化富集作用,是成矿热液沿有利构造部位多期运移和聚集的有利场所。黑云母变斑晶化、炭化、黄铁矿化、硅化、石榴子石化等与金矿化关系较为密切,而黑云母变斑晶化、黑云母变斑晶化+炭化、黑云母变斑晶+黄铁矿化+硅化等蚀变岩相叠加部位对该区金矿成矿更为有利。(4)黄龙金矿区北部观音河花岗闪长岩脉产状与其围岩产状(S2面理产状)基本一致或相近,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岩浆岩脉高Si、低Al、贫Ca、Mg,富碱,并富集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Sr等不相容元素,亏损K、Ta、Nb等元素,未见Eu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陡的右倾型,成岩类型判别图显示为I型,为岩浆期后热液的产物。岩浆岩脉Au分析品位为0.20×10-6、0.11×10-6,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180.2±3.6Ma,为早侏罗世,属于燕山早期岩浆侵入活动产物。晚印支-早燕山期,南秦岭进入陆内造山期,形成本区NW-近EW向脆-韧性剪切带、S2期面理,结合高怀雄等(2015)测得西邻区北部羊坪湾金矿的黄铁矿Rb-Sr同位素年龄为208±0.88Ma,确定其成矿时代为晚三叠世,属于晚印支期,因此本区NW-近EW向脆-韧性剪切带、S2期面理和花岗闪长岩脉均形成于晚印支-早燕山期,与成矿时代一致或接近。所以,综合推断,燕山早期岩浆活动可能为金矿叠加富集提供了热源,甚至有可能提供部分成矿物源。对金沟云煌岩脉从野外露头特征、岩石地球化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推测该岩脉应晚于S2期面理形成,岩脉内矿物颗粒(主要为黑云母)明显加大变粗,热液作用和热变质叠加致使矿物颗粒结晶增大十分明显,云煌岩脉新鲜样Au化学分析未检测到明显的金矿化。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认为该云煌岩脉可能为金的叠加富集提供热源,是否提供金源还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