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建立新生大鼠高氧肺损伤模型并分析测定不同时期肺损伤的肺组织中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α)基因及其蛋白产物表达水平的变化,从而探讨C/EBPα在新生大鼠高氧性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地位及作用,为今后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作用靶点。研究方法:选取80只出生6小时内的清洁级Sprague-Dawley(S-D)新生大鼠(简称新生大鼠)作为研究对象,按实验设计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实验分组:将上述新生大鼠根据实验条件随机分为2组:Ⅰ、空气对照组,Ⅱ、高氧暴露组,每组40只。Ⅰ组置于正常空气环境中与母鼠共同喂养,Ⅱ组置于专用高氧箱中喂养;2.高氧肺损伤模型的建立:高氧暴露组新生大鼠置90-95%氧浓度环境的高氧箱中喂养,按照高氧暴露后12h末、1d、3d、7d、14d,5个时间点分5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各时间点处死动物;3.组织学观测:取左肺予常规组织学方法制作标本切片,HE染色后镜下观察肺脏形态结构变化并检测肺组织辐射状肺泡计数(RAC),并与对照组大鼠比较;4.糖原染色:取标本切片以过碘酸雪夫氏染色法(PAS染色法)处理,镜下观测并评估组织中糖原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5. C/EBPαmRNA的表达及其蛋白产物的检测:取右肺标本制肺组织均浆,RT-PCR测定肺组织均浆中C/EBPαmRNA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结合显微图像分析检测C/EBPα基因蛋白的表达,并分别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结果:1.高氧性肺损伤组织学变化:与空气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新生大鼠高氧暴露12h, 1天后肺组织结构未见明显变化,3天后见肺毛细血管扩张、肺泡充血及少量出血、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7d后肺损伤表现进一步加重,表现为大面积肺组织出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明显;14天肺泡腔炎性渗出不明显,肺泡数量减少,肺间隔明显增厚,肺间质细胞增加,肺组织结构紊乱,形成结构简单的肺泡;2.肺组织辐射状肺泡计数(RAC):与空气组新生大鼠比较,高氧暴露后3d内RAC虽有减少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后随着日龄两组间RAC差异逐渐增大,至高氧暴露7d后,实验组新生大鼠RAC计数明显低于相应空气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14d高氧组与相应空气组RAC比较减少更为明显,两者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3.肺组织中糖原含量的比较:与空气组新生大鼠比较,高氧暴露12小时及1天时糖原含量有所下降,但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天及7天后肺组织上皮细胞中糖原含量下降明显,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而高氧暴露14天后糖原含量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4. mRNA及蛋白产物的表达: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检测结果均表明:空气对照组新生大鼠肺组织中C/EBPα的表达在生后12小时达峰值,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C/EBPα的表达逐渐下降。高氧组新生大鼠肺组织中C/EBPα表达情况则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即在出生后12小时比空气组表达水平略高,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1天后两者间差异进一步加大且有显著性意义(P<0.05),至实验3天后高氧组新生大鼠肺组织中C/EBPα的表达达到高峰,较空气组明显升高,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随后开始下降,第7天时与空气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第14天时,较空气组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1.本实验成功建立了新生大鼠高氧肺损伤的病理模型,随着高氧暴露时间的延长,肺组织的损伤程度进行性加重,至高氧暴露14天时,出现了类似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表现;2. C/EBPα主要表达于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及终末细支气管上皮细胞中,在正常对照组生后C/EBPα表达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提示生后C/EBPα的调控可能与正常肺发育关系密切;3. C/EBPαmRNA及蛋白表达在高氧肺损伤的早期有高表达,晚期表达下降,表明转录因子C/EBPα可能参与高氧肺损伤应激初期肺组织的保护性调节机制,但随着损伤程度的加重,这种保护性机制将出现失衡,晚期表达下降可能是导致肺泡发育受阻,成熟障碍的重要因素;4.随着高氧暴露时间的延长,肺泡上皮细胞内的糖原含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多的趋势,其糖原含量减少可能与C/EBPα的保护性调节机制及肺损伤时糖原过度消耗有关,后期糖原含量明显增加则提示高氧肺损伤晚期存在肺泡Ⅱ型细胞分化成熟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