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籍华人学者刘若愚和加拿大籍华人学者叶嘉莹两人,在诗词创作和中西诗学比较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两位学者,以开放的姿态和崭新的视野对中西两种不同的诗学进行深度的探索和阐释;二者皆以西方的文学理论为参照系,来寻找中国文学理论和西方文学理论的对话点,以此来促成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走向世界。刘若愚作为长期生活在西方的华人,在经历了中西文化认同的激烈冲突后,认为全世界的文化都是相通的,所以在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批评理论时,多有对中国传统文论的分析和解释。在这个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刘若愚偏好于西方一侧,其著书虽多为中国文学而作,却总借用或套用西方文学理论,其中缘由主要是为了方便那些渴望走进而又苦于中国苦涩而难懂的传统文化的学生和读者,此外也与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上的愿望关系颇深。在此基础上,刘若愚希望可以建立一种根植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批评思想又能够与来自其他传统理论相比较的理论,继而将其变成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相对于刘若愚,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后来虽在国外生活十余年却深深依恋中国传统文化的叶嘉莹有着别一番的中国情结,面对着那些迫切想要学习西方新理论而又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甚了解的年轻读者,叶嘉莹也开始探寻一条试图融贯中西的理论之路,她在惊喜地发现西方批评理论中某些地方和中国传统文化与诗学有着不少暗合之处后,开始借用西方理论来言说,以期对中国文论进行思辨式的分析和说明。在这条路上叶嘉莹开始不断地探索,她始终未忘中国诗歌中“兴发感动之生命”的重要性;她对西方文论的探索,主要还是想把中国诗词之“美感特质”以及传统的诗学与词学,都能放在现代世界文化的大坐标中,为中国传统诗词之学找到一个适当的位置。而这正是两位学者从事中西诗学比较的最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