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性善到性全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y_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确的人性论是在反对理学家二元人性论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人性论特别重视修养工夫,且与宋儒人性论有根本的不同。因此,本文力图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探究陈确人性论,以揭示其特征:一、陈确人性论与宋儒人性论的不同。宋代的人性论认为人性可分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天命之性即是义理之性,是天对人的道德规定性,即人所应该呈现的道德品性,是粹然至善的;气质之性则是现实的人性,是具体个人受其清浊不同的气质之影响而呈现出来的人性,是善恶不齐的,且气的清浊由人出生之时决定的。因此,有天生的恶人或天生的善人。陈确反对宋儒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认为人只有一性,此性是天之所命,是通过人的气、情、才显露的。在陈确看来,宋儒所说的天命之性是在人生而静以上的,不是存在于具体的人身上的,因此这种本体之性虽然纯全至善,但是不能发生作用,成为一个善行的发出者。也就是说,宋儒没有解决人是否实际地具有为善的条件与能力的问题。陈确还认为,人天生具有聪明与愚拙的差别,却没有善恶之差别,人所呈现的不同的道德品性(善恶)是后天之所“习”造成的。习于善则为善人,习于恶则为恶人。习于善不移则为上智,习于恶不移则为下愚。论其本性则都是善的,再恶的人也可以返回其本性而成为善人。这样,陈确就取消了先天气禀对人的为善的限制性。二、陈确人性论的特色,即先天之性善与后天达成之性全的关系。在陈确的理解中,人天生之性虽然是善的,然而未加存养与扩充的人性还是不完全的。如人虽有为善之能力,若不去发挥,人便不善;虽有浩然之气,不配以道义,气便馁了;虽有四端之心,但其只是仁义礼智之“端”,若不去扩充,则不能达成四德之全体。陈确所说的性全,是“仁至义尽”的状态,“尽伦而无歉”谓之仁至,“处物而各当”谓之义尽。人要达到性全,不仅要成已,而且要成物。陈确所说的性善是从人实然地具有为善的条件与能力的角度来说的,而其性全则是从人实际呈现的道德状况来说的。条件与能力是内在的,而道德状况是外在的,人的修养工夫就是使内在的善的条件与能力显发为现实的善的行为,从而完善自身。三、陈确的人性论是怎样实现从性善到性全之发展的。在陈确看来,未加工夫修养的人性是未长全的人性,因此一般人是圣人的未完成状态。从一般的人到圣人,或者从性善到性全的发展依赖于人们的修养工夫。修养工夫的第一步是立志为圣。也就是要认识到人性本善,圣人只是将人性之善扩充至极的人。修养工夫的最重要功夫是改过迁善,圣人成圣也是在不断地改正自己的过失中实现的。陈确还强调素位而行,主张在事上磨炼,认为“欲”是人心生意,故不可绝,只可使其无过与不及。欲无过与不及,从中便见天理。在功夫论上,陈确反对理学家的静坐工夫,认为这是僧人受人供养,终日无事时所为。儒家士子日用工夫各有攸宜,不须于劳攘之外求静坐。凡有志于学的人,不仅能读书,也能治生。治生并非是意气精神惟以利益为依归,而是为了使自己能够“正己不求人,居易俟命”,是安贫之素行。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等院校逐渐重视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与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众多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也积极探索各种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
手工工艺在服装中的应用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在我国的服装生产中,从手工裁剪,到刺绣、缝缀、立体饰物造型、贴布、镂空等,手工工艺让服装更有人文色彩和文化元素,更具灵动性
作为日本新电影运动的旗手,岩井俊二电影具有浓郁的“作家气质”,他本人被业界誉为“映像作家”。现今,岩井俊二电影研究蔚为风尚,研究者从叙事特质、镜语风格、精神分析、女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非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和血清活性氧含量变化情况,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活性氧的关系。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去卵巢大鼠体重、骨密度
<正>近期水禽禽流感的发病有增加的趋势,除了H5亚型禽流感继续流行,H7N9亚型禽流感也会导致水禽感染发病。南方某些省份高致病H7N9亚型禽流感发病率较高,水禽养殖场损失较大
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原本独占鳌头的传统媒体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也面临着一系列机遇和挑战。本文从三个角度出发,总结了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挑战,
目的观察以靳三针组穴“定神针”、“痫三针”为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疗效。同时为以针灸调神、定神理论指导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提供客观的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
身处中国大陆的金融、经济中心的上海XY公司,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2009年是中国经济进一步蓬勃发展的一年,XY公司所处的IT行
在当今社会互联网普及,媒体发展多元化的大环境下,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依然凭借其巨大的影响力保持着“主流媒体”的地位。广播电视媒体是连接政府与社会公众,宣传政策反映民意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由于DLBCL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所以对于它确切的分子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本文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