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确的人性论是在反对理学家二元人性论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人性论特别重视修养工夫,且与宋儒人性论有根本的不同。因此,本文力图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探究陈确人性论,以揭示其特征:一、陈确人性论与宋儒人性论的不同。宋代的人性论认为人性可分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天命之性即是义理之性,是天对人的道德规定性,即人所应该呈现的道德品性,是粹然至善的;气质之性则是现实的人性,是具体个人受其清浊不同的气质之影响而呈现出来的人性,是善恶不齐的,且气的清浊由人出生之时决定的。因此,有天生的恶人或天生的善人。陈确反对宋儒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认为人只有一性,此性是天之所命,是通过人的气、情、才显露的。在陈确看来,宋儒所说的天命之性是在人生而静以上的,不是存在于具体的人身上的,因此这种本体之性虽然纯全至善,但是不能发生作用,成为一个善行的发出者。也就是说,宋儒没有解决人是否实际地具有为善的条件与能力的问题。陈确还认为,人天生具有聪明与愚拙的差别,却没有善恶之差别,人所呈现的不同的道德品性(善恶)是后天之所“习”造成的。习于善则为善人,习于恶则为恶人。习于善不移则为上智,习于恶不移则为下愚。论其本性则都是善的,再恶的人也可以返回其本性而成为善人。这样,陈确就取消了先天气禀对人的为善的限制性。二、陈确人性论的特色,即先天之性善与后天达成之性全的关系。在陈确的理解中,人天生之性虽然是善的,然而未加存养与扩充的人性还是不完全的。如人虽有为善之能力,若不去发挥,人便不善;虽有浩然之气,不配以道义,气便馁了;虽有四端之心,但其只是仁义礼智之“端”,若不去扩充,则不能达成四德之全体。陈确所说的性全,是“仁至义尽”的状态,“尽伦而无歉”谓之仁至,“处物而各当”谓之义尽。人要达到性全,不仅要成已,而且要成物。陈确所说的性善是从人实然地具有为善的条件与能力的角度来说的,而其性全则是从人实际呈现的道德状况来说的。条件与能力是内在的,而道德状况是外在的,人的修养工夫就是使内在的善的条件与能力显发为现实的善的行为,从而完善自身。三、陈确的人性论是怎样实现从性善到性全之发展的。在陈确看来,未加工夫修养的人性是未长全的人性,因此一般人是圣人的未完成状态。从一般的人到圣人,或者从性善到性全的发展依赖于人们的修养工夫。修养工夫的第一步是立志为圣。也就是要认识到人性本善,圣人只是将人性之善扩充至极的人。修养工夫的最重要功夫是改过迁善,圣人成圣也是在不断地改正自己的过失中实现的。陈确还强调素位而行,主张在事上磨炼,认为“欲”是人心生意,故不可绝,只可使其无过与不及。欲无过与不及,从中便见天理。在功夫论上,陈确反对理学家的静坐工夫,认为这是僧人受人供养,终日无事时所为。儒家士子日用工夫各有攸宜,不须于劳攘之外求静坐。凡有志于学的人,不仅能读书,也能治生。治生并非是意气精神惟以利益为依归,而是为了使自己能够“正己不求人,居易俟命”,是安贫之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