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4年“安居工程”这一概念首次提出,目标是加快住宅建设,增加有效供给,推动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解危步伐。同年7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我国住房改革的目标,指出“以中低收入家庭为主要对象,建立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性住房供应体系”。经济适用房是我国公共住房保障体系中提出时间较早并在相关保障政策方面不断改革、不断受到争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9年两会期间,王超斌、金正新、蔡继明三名全国政协委员就提出“停建经济适用房,推行廉租房制度”这个提案,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可见经济适用房的大规模投资建设能否带来其预期的保障效果一直是学界政界关心的问题。本文从住房供给的角度入手,研究我国经济适用房与普通商品投资额之间的关系,使用协整方程的方法直接检验挤出效应。实证采用1999-2010年全国29个省市地区的面板数据,根据影响住房政策的因素按行政区域、住房市场发展水平、居民住房购买能力和住房供给结构划分,对核心变量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面板向量误差修正模型(Panel VEC),从供给层面的挤出效应(crowding-out)上发现影响经济适用房及商品房价格背后的原因。实证结果显示经济适用房的投资额在系统中具有弱外生性,是普通商品住宅投资额的格兰杰原因,并且在双固定效应情况下,采用全国层面测算的经济适用房投资额在统计上显著地挤出纯商品住房投资额,并且经济适用房投资额增长1%将导致纯商品住房投资额减少0.28%。但在按不同划分标准进行划分的不同区域则并没有都存在挤出效应,相反在某些地区普通商品房投资额是随经济适用房投资额的增加而增加的。可以说经济适用房的投资额增加并没有完全达到增加住房总投资额的效果,那么对达到增加住房总供给以平抑房价的目的就值得进一步检验,不可盲目乐观。不同地域因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其所应采取的政策的也应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