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赛珍珠是美国女作家,1932年因撰写中国题材的小说《大地》取得普利策奖,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生在美国,却长在中国,后来又回美国接受高等教育,所以同时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熏陶。她也是将《水浒传》介绍给西方的第一人,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学术界长期以来对赛珍珠的关注仅仅放在她作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的成就上。国内外学术界对其评价褒贬不一:一方面,美国有学者认为她在文学造诣上不算是最优秀的;另一方面,中国也有学者认为她的译作是死译。正是出于对此问题的好奇,笔者希望通过研究,找到一个对赛译《水浒传》的较合理的评价。鉴于赛珍珠的特殊身份,文章选取后殖民翻译理论为研究视角。后殖民翻译理论倡导翻译要摆脱传统的翻译等值观的制约,认为翻译不仅只是语言问题,更是社会、文化和政治问题。翻译应被看成是一种抵抗殖民统治的工具。后殖民理论家呼吁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后殖民时代,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要抵制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不能用殖民者国家的语言文化为本土代言,必须坚持边缘文化的特殊性和保持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霍米巴巴提出的杂合理论认为任何一个译本都不是纯粹的采用归化或译化的翻译策略,都呈现出译本的第三种状态。本文聚焦赛珍珠在翻译《水浒传》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译者在归化和异化策略间徘徊。本文通过理论阐释的方法,在原本和译本对比细读的基础上,引用大量例证,说明赛珍珠的双重文化身份,使她在翻译过程中陷入两种状态:方面,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忠诚,她试图最大程度地保留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另一方面,为了迎合西方读者,出于交流的需要,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她又采用了西方读者熟悉的表达法来翻译原文本。但这种矛盾也恰恰说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试图达到两方面均衡的前提下,对她所了解的中国文化进行更多地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