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迅猛推进,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开设的计算机课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逐渐演化为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的信息技术课程。2003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公布,2004年以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在全国范围的渐次展开,使其研究意义得以不断凸显。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研究也是在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下才萌发的研究命题。从外因来看,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型,信息文化浪潮冲击人类社会的工作、生活和学习,自然地反映在学校课程上。从内因来看,信息技术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必然会对其价值有进一步明晰的诉求。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是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基于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理论体系和解决信息技术课程实践问题的双重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是时代和现实所需要的。本研究主要采取了访谈、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先后访谈了7位信息技术教研员、20位信息技术教师和8名中小学生,对261名信息技术教师和595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且对我国历史上的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性文件以及国际上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等进行了文献分析,试图全面系统地研究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理论架构,即应然状态的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人们如何认识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了解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状况与影响因素。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实现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实现机制。在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主体需求进行了分析以后,以价值哲学为基础,本研究将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体系分为了社会价值、个体的工具价值和个体的内在价值。信息技术课程的社会价值,就是在社会大系统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教育的子系统,对社会的其他子系统的作用与功能。信息技术课程的社会价值主要有缩小数字鸿沟、构建信息文化、适应信息社会等。信息技术课程对于个体的工具价值,主要是体现在个体的生存价值、发展价值和享受价值。个体的内在价值,是将课程内容、教学活动等作为客体,强调其满足作为主体的个人在各个方面的需要,主要包含: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信息处理的方法与技能、能力培养、情感与态度以及社会责任等五大部分。能力培养则又具体包含交流、合作、问题解决等能力。依据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体系的框架,本研究对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认识现状进行了研究。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认识主要存在着功利主义取向,包括应试和应用等取向。应试就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是为了“通过考试”。应用就是学生很强调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强调信息技术课程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与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存在着技术化、功利主义等取向。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始终停留于简单理解的技术化倾向层面。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认识的功利主义取向导致信息技术课程仍然仅仅停留在“什么实用教什么”的技能培训层面。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实现,是指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现实地满足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主体的需要。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和中介因素。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实现的宏观外在表现主要是信息技术价值的失衡和超载。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失衡主要是信息技术课程的过度的技术化取向。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实现的宏观机制主要在于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同轴强化、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相融共生。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微观机制则主要是在课程政策、课程内容、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等方面加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