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弗丽德·耶利内克,是当代世界文坛上“给一个女性的异端传统赋予了新的流通渠道”的特立独行之士。她所反映题材极具敏感性,写作风格愤怒而热烈,同时,在艺术形式上又积极实践着多样化,一个内涵丰富独特的文学世界由此诞生。基于耶利内克创作的特点,评论界多把她定位为奥地利当代文学中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对此,作家本人并不认同。
本文试图借力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对耶利内克小说创作领域进行考察,在细读文本与梳理作家创作背景并重前提下,从作品叙述声音角度入手,解读这位公众眼中无视读者反应的女性作家的自我权威化追求,梳理其在不同时期建立话语权威过程中策略上的变化及其效果。目的在于,展示这位颇具个性的女性作家对女权思想的超越事实。
文章首先廓清叙事学与女性主义者对“声音”概念的定义;随之申明二者在前苏联学者米哈伊·巴赫金的“社会学诗学”理论支撑下相互融合局面形成的意义-开辟出一个认识女性创作世界的新天地;既而引入对叙述声音之于耶利内克小说创作意义的关注;接下来,文章重点放在对耶利内克四部重要小说作品叙事声音分析上,它们分别是,成名作《逐爱的女人》(1975),给作家本人带来极高声誉的新主体小说《钢琴教师》(1983),问世后毁誉参半达到白热化程度的极端之作《情欲》(1989),以及由之而来悄然转向的近作《贪婪》(2000)。
历时梳理的结果表明,力图通过写作加入总体文学,并怀抱对其加以改造雄心的女作家耶利内克,在操作作者型叙事声音流变中实现了对女权思想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