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机制法律问题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ln0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系统讨论了突发事件的基础上界定了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内涵和外延;在明确了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机制的内涵的基础上系统的阐述了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特征及事实基础,并对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性进行了阐述,以强调构建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机制的重要性。本文在研究了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机制建立与发展的基础上,阐述了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机制的基本内容:一是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主体。关于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主体,本部分主要是通过介绍的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的社会组织及公民两大类主体来展开论述;二是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本部分主要是通过阐述编制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的重要意义,来说明编制应急预案的必要性以及编制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及预案内容;三是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预警机制。预警机制是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是从预警机制的内容及如何构建完善的预警机制方面展开对本部分的论述;四是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信息公开制度。本部分主要阐述了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信息公开制度的意义、信息公开中坚持的原则、措施及信息公开的内同四方面的内容;五是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措施。因导致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诱因不同,所采取的措施也不同。故本文对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措施没有泛泛而谈,而是将其分为授益性的应急措施和侵益性的应急措施两方面展开论述,力争最完整的介绍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措施;六是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宣传教育、培训和演习制度。本部分作者是从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宣传、培训及演习三方面分别加以介绍;七是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国际及地区间的合作。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不仅仅是一国的工作,有时还需要国际间的合作,本部分主要是从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的国内地区间的合作及国际间的合作方面展开论述;八是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事后恢复与重建制度。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不仅包括事前预防、事中的防治,还包括事后的恢复与重建。本文在对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基本的阐述之后,又将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的预案制度、预警机制及信息公开机制单列章节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本文结合我国在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立法方面的现状,阐述了我国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立法的缺陷,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其他文献
在行车经过的地方,我们不难发现高速公路沿线会有很多斜率较大的陡坡,为了固化这些陡坡,设计人员采取了很多的手段和措施,比较传统的有喷锚防护、片石护坡等等,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
自2006年以来,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为主要病原的"猪高热病"及猪圆环病毒病席卷全国规模猪场,使规模猪场损失惨重。本文介绍了笔者在规模猪场防控猪蓝耳病及其并发、继发病的
粉煤灰是燃煤电厂排放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对粉煤灰综合利用的研究越来越多。由于粉煤灰中含有Fe,Mg,Al,Mn,Cu,Ti等催化活性金属元素,应用粉煤灰作
摘要:长期保存的CAD电子文件对计算机设备的依赖很强,虽然耐久性光盘载体可以保存较长时间,但若干年后,很可能出现保管完好的电子文件载体找不到读取的设备,导致文件无法识读。因此,CAD电子文件归档时必须注明其形成的软件和存储的格式,以防今后随着软件的更新换代最初的格式无法读出。为此,对需要长久保存的CAD电子文件,除严格按要求接收、存档外,还必须定期对其存储介质进行检查、复制,防止信息损失。有条件的
目的探讨3D-Slicer模拟导航,辅助定位软通道穿刺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63例脑出血患者,用3D-Slicer软件三维重建颅骨头皮标记及血肿,规划手
计算机仿真是电路容差分析的一种有效、可靠、快捷的方法。举例说明用电路分析软件OrCAD/PSpice9进行最坏情况分析(WorstCaseAnalysis)和蒙托卡诺分析(MonteCarlo)的具体方法
针对现有输电塔极限承载力和失效模式研究未考虑计算模型影响的问题,剖析了空间桁架、空间刚架和空间梁桁组合3种常用计算模型的力学基础和模拟方法;以110kV鼓形直线输电铁塔
在电传动装甲车辆用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控制中,在恒转矩区和弱磁区内采用不同的控制算法,导致控制结构复杂、速度切换不平滑。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磁链的定子电流定向控制
<正>随着微型器件与部件、一体化多功能结构、空间即插即用、集成化综合电子等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微小卫星上的大量应用,给微小卫星的设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立方体卫星(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