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共治”的旧城更新规划机制研究——以厦门市为例

来源 :华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u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率高速增长,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逐年提升的重要时期。但在中央对于18亿亩耕地红线的硬性约束下,国家对建设用地的审批却日益严格。基于这种现状,旧城更新成为如今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城市规划也面临着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的转型。传统更新模式在社会背景和经济形势发生极大变化的情况下,其弊端逐渐凸显,出现了利益冲突、拆迁纠纷、社会矛盾日益升级等种种问题。虽然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引入了公众参与理念,指出应让居民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但相应机制的不成熟使得该理论始终未能在旧城更新中贯彻落实。在这一背景下,探寻我国公众参与下的旧城更新规划新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国内旧城更新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国外前沿理论,提出了“多元共治”的理念。以厦门市已开展的公众参与模式下的旧城更新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调研问卷、参与观察等方式对不同主体引导下的更新中,多元力量的参与内容和行为互动进行具体分析,从中发现各治理主体突出时呈现的特征及其在城市更新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而对厦门市公众参与下的旧城更新现状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基于“多元共治”的公众参与旧城更新规划机制的基础架构。  “多元共治”下的旧城更新机制强调政府、居民、市场等利益相关方对旧城共同治理的过程,通过政府的转型、居民的自我培力、市场投资模式的转变,促进治理过程中不同利益方的博弈和相互制衡。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参与主体间的矛盾,最终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为推动公众参与模式下旧城更新机制的形成以及促进老城区可持续的自我更新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伴随着世界能源危机和地球环境恶化,我国建筑高能耗的现状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得到改变,低能耗建筑的研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而在我国寒冷地区农村低能耗农房研究相对滞后,与
鼓浪屿近代私家园林是闽南园林的一个分支,其是在当时社会经济与文化相互作用下,基于鼓浪屿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华侨外来文化所催生的物化产品。鼓浪屿近代私家园林注重经济实
莆田元妙观位于福建省的中部地区,是始建于唐、重修于宋的道教建筑,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现存建筑十余座,以仍保留宋代规制的三清殿为主要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面临转型升级,逐渐从传统工业向低污染、低能耗的第三产业转变,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办公场所需求的增长,办公街区的概念进入学术研究领域并在实践层
本文针对直辖后重庆都市区主城公共空间十年建设的观念、方法和趋势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总结前面工作的成绩和不足,对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进行综合优化的理念探索。 重庆都市
2002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的出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市域问题也“正式”浮出水面。要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并规定市域绿地系统规划要“
中国目前建筑能耗问题十分严重,生活热水更是建筑物中排在供暖、空调和照明之后的第四大能耗,充分利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提供生活热水是降低建筑能耗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发达国
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是建筑设计中城市意识体现的一种方式,对于创造良好的城市形态,创造人性化的具有场所精神的城市生活环境有巨大的作用。 建筑边界是建筑与环境的中介体
本案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与全面的调研材料为基础,主要建立在对于鼓浪屿近代洋楼建筑中窗及其细部具体形式的分析,探究了其形式的特征与发展脉络,及其形式下反映出的中西方建筑文化
本文主要从制度因素角度,探讨制度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理论意义在于探讨制度变迁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关系,为长春市城市空间接结构的调整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实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