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把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用作篇名,将外感疾病(实际以风寒二因为主)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证候及其理法方药分门别类统括其中。三阳三阴辩证论治体系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千百年来研究《伤寒论》的医家各自给出了不同答案,如经络说、脏腑说、疆界说、气化说、症候群说、应激反应说、病理层次说、系统概念说,等等。其中争议最为激烈的要数六经气化学说了,赞同者倡言,六经气化理论是《伤寒论》的灵魂,六气本标中气不明,不可以读《伤寒论》;反对者则又指责,六经气化理论是假借运气,附会岁露,把实效之书,变成了虚无缥缈的玄谈。二种观点孰是孰非?这是继承发扬中医传统理论,研究中医四大经典,无法回避而又亟待解答的问题。“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渊源与发展的文献研究”分“引言”、“伤寒六经气化理论渊源”、“伤寒六经气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对伤寒六经气化理论的粗浅认识”四个部分。其中:“引言”部分提出了历代研究《伤寒论》医家在六经气化理论上争议的焦点,并指明研究澄清六经气化理论在继承发展中医药学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伤寒六经气化理论渊源”部分追本溯源,探讨《素问》运气七篇大论六气气化学说的原始意义,分析其本气、标气、中气的不同涵义与作用,勘明其相互配合的原理,以及六气“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生化的原因所在。继而在上述基础上又探讨《素问》运气七篇大论天人合一与同构的思想与内容。得出的结论是:《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以阴阳为纲,五行为纪,取类比像推衍五运、五方、五味、五脏、五体、五志、五窍等等,不但声气互通,而且性、德、用、政、化、令性质也相同。所以,中医学中的脏腑,不单是物质形态的脏腑,而且是功能形态的脏象,五脏六腑是具有自然气候特定属性的印记,自然气候的六气和人体的五脏气息息相应,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天五运六气变,人五脏气相应亦变,变之常是人生命活动必须的外在条件;变之异,则是人患疾病的外因条件。“伤寒六经气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部分从明末清初迄今四百余年,倡言伤寒六经气化理论医家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卢子颐、张隐庵、张锡驹、陈修园、唐宗海、冉雪峰、万有生等七位医家,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和主要学术思想特点。从中理出伤寒六经气化理论发展客观存在萌芽时期、发展时期与成熟时期三个阶段,对待不同的主张伤寒六经气化理论的医家,不应一概而论,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伤寒六经气化理论的粗浅认识”部分,认为:一、实事求是,《素问》运气七篇大论内容中并不存在现成的伤寒六经气化理论;只存在有六气气化学说和天人合一与同构思想,而根据后者又完全可以顺理成章地引伸出前者。因此,对上述二者不加分别混为一谈,不够合理;而认为六经气化虚无缥缈纯属空穴来风,也未免偏激。二、伤寒六经气化理论,是研究《伤寒论》的部分医家重新创立的。此一理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成熟的历史过程。认真研究其中每一位医家的学术思想特色,使其发扬光大。三、伤寒六经理论,以人体经络、脏腑及其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以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气候特征为其功能的高度概括,将人体外感疾病甚至杂病划分为六大系统,和西医学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相比,是一“人身机体完整性,机体与大自然环境统一性的优异体系”(冉雪峰先生语),中医依赖这一体系可以辩证论治各种疾病,故而应予充分肯定,不能随意抹杀。四、《伤寒论》自东汉张仲景撰成之后,千百年来历经无数医家研究注释,客观上已经形成了—个“《伤寒论》学”。《伤寒论》与“《伤寒论》学”,如同儒家的“四书”、“五经”与“儒学”—样,是源和流的关系,伤寒六经气化理论,正是“《伤寒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