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风先兆是与中风病有密切联系的临床综合征,系在中风发生前出现的不同程度的语言、感觉、运动障碍等前驱症状,临床常表现为眩晕、肢麻、瘫软、语涩、昏厥等。积极治疗中风先兆可以减少或延缓中风病的发生,而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药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搜集、整理历代中风病相关文献,从中提取出历代医家对中风先兆的诊治思想,理清中风先兆的病名沿革,总结其临床症状表现、病因病机、诱发因素、治法方药,探求中风先兆的防治规律,整理与挖掘历代医家对中风先兆的认识,以更好地指导临床中风先兆的防治。
先秦至晋唐时期是中风先兆认识的形成时期。先秦医家已经认识到了中风病发作前有先兆症状,提出了“微风’等病名。《黄帝内经》论述了中风先兆的病机、症状、治疗等各个方面。张仲景、孙思邈对中风先兆也有所认识,提出用汤药、针灸、蒸熨等法防治中风及中风先兆。总的说来,这时期的医家普遍认为中风先兆的病因为“外风”;病机为“气血未并,五脏安定”,“内虚邪中”;治疗多采用针灸疗法,用药多以祛“外风”为主。
宋金元时期是中风先兆认识的发展时期。这时期医家对中风病病机的认识由“外风”论转入“内风”论,这种转变为其在中风的预防,以及中风先兆的治疗上都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角度。这时期对中风先兆的认识,已经初步形成了体系,提出了“小中”、“先兆之证”等名称,基本上认清中风先兆症状的主要表现,如眩晕,麻木等;提出中风先兆的危险因素——年逾四旬、肥盛、忧喜忿怒等;但在防治上仍多以疏散外风的药为主,方如愈风汤、天麻丸。
明清两代是中风先兆认识的不断发展丰富时期。不论是在症状的多样性,还是关于先兆的防治方法上都较前代有了明显的进步。症状上,王清任对气虚中风先兆与张锡纯对脑充血中风的先兆的描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可视为对现代医学缺血性和充血性中风的先兆进行描述的颇具亮点的文献双璧。医家在方药治疗上开始了着重“治内风”和“内外风并治”的过程,治疗方法有了新的尝试,灸法、外贴膏药等在临床得到合理应用。极大地丰富了祖国医学对中风先兆的认识。
近现代中风先兆认识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包括中风先兆诊断标准的确立,中风先兆病因病机的讨论,中风先兆高危因素的调查,中风先兆易发体质特点的研究,中风先兆治法治则的应用、中风先兆的预防等方面。
本研究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整理,认为中风先兆作为对中风有预示作用的一组症候群,是中风的前驱症状,是轻微的,可逆的,是预防中风的关键。其预防主要在于:(1)加强对中风先兆的宣传,特别是针对中风病高发群体,重视其出现的预示作用;(2)树立早期预防的健康理念,加强摄养预防,尽量避免各种高危因素,注意情志、饮食调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3)重视与中风先兆密切关联的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防治。中风先兆治疗主要在于:(1)早期治疗,防微杜渐;(2)依据本虚标实的病机,围绕风、火、痰、虚、瘀、气六端致病因素确立治法用药,辨证运用平肝熄风法、滋阴潜阳法、活血化瘀法、祛痰化浊法、益气活血法、通络法、通腑法、祛风法等;(3)不忘古代有效的防治经验,综合应用各种有效方法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