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中医对肿瘤“癌,岩也”及“结者,散之”的认识,通过理论及实验研究大黄蛰虫丸对肺腺癌的作用机制,探讨虚、瘀与瘤的关系,为活血化瘀复方治疗肿瘤提供依据。 方法: 1.理论研究:以文献研究对肿瘤的病因病机进行综述,从肿瘤形成过程中的虚瘀本质,提出肿瘤表现多虚瘀合证,建立补虚祛瘀治疗肿瘤之法,在检索抗肿瘤的临床应用文献以及大黄蛰虫丸在治疗肿瘤方面的临床应用文献后,确立大黄蛰虫丸作为补虚祛瘀代表方具有抑制肿瘤生长作用。 2.实验研究:(1)分组:清洁级SD大鼠12只,雄性,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大黄蛰虫丸组、鸦胆子组、生理盐水组。(2)制备含药血清:按人鼠体表面积比例计算给药量,大黄蛰虫丸组给予大黄蛰虫丸混悬液0.54g/Kg。鸦胆子组给予鸦胆子油口服乳液0.018ml/Kg,生理盐水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天给药2次,连续3d。末次给药后1h采血,离心后保存。(3)体外培养与检测:①培养人肺腺癌A549细胞,以细胞培养液将含药血清稀释成不同的血清浓度(40%、20%、10%、5%)与人肺腺癌A549细胞体外作用,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②选取三组抑制率最佳的血清浓度(40%)作用细胞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含药血清作用后的细胞内p16基因与Cyclin D1基因的表达情况。 结果: 1.大黄蛰虫丸含药血清体外培养对A549细胞的增殖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生理盐水组各血清浓度之间的OD值差异不显著;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大黄蛰虫丸组和鸦胆子组各浓度 OD值均低于生理盐水组,其中大黄蛰虫丸组(40%、20%)和鸦胆子组(40%、20%),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浓度组的抑制率随浓度递减而降低;与鸦胆子组相比,40%浓度大黄蛰虫丸组OD值低于40%浓度鸦胆子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显示抑制率达39.85%。 2.大黄蛰虫丸含药血清对A549细胞p16基因与Cyclin D1基因的表达:40%浓度大黄蛰虫丸含药血清对A549细胞p16基因与Cyclin D1基因的表达显示: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抑癌基因 p16大黄蛰虫组和鸦胆子组都有高表达(P<0.01),原癌基因Cyclin D1都有低表达(P<0.01)。与鸦胆子组相比,抑癌基因p16在大黄蛰虫丸组高表达(P<0.01),原癌基因Cyclin D1低表达(P<0.01)。说明大黄蛰虫丸含药血清和鸦胆子油乳口服液含药血清抑制A549细胞增殖的机理可能与上调抑癌基因p16、下调癌基因Cyclin D1的表达而实现。 结论: 1.理论研究认为:肿瘤的病机属于本虚标实,病因总归虚、瘀、痰、毒。其中以虚、瘀最为多见。血瘀证是肿瘤在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因素,运用活血化瘀药治疗肿瘤可以改善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抑制肿瘤生长。也有研究认为,活血化瘀药对肿瘤有促进转移作用。大黄蛰虫丸补虚祛瘀,在肿瘤治疗上主要对肝癌、肺癌、胃癌、食道癌、直肠癌以及肿瘤术后的调治等,具有调节免疫、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 2.体外实验表明:大黄蛰虫丸含药血清对A549细胞具有抑制增殖作用,而且随浓度递增抑制作用增强,表现在20%、40%浓度有统计意义;大黄蛰虫丸含药血清在40%药物浓度下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体外抑制作用可能与上调p16基因和下调Cyclin D1基因的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