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碱渣中砷锑分离及浸出液结晶产物还原制备单质砷的研究

来源 :江西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r168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锑冶炼大国,锑又被我国列为四大战略金属之一,据有关报道,当前锑冶炼产生的有害砷碱渣正以每年0.5-1万吨的速度累积。目前砷碱渣的水浸出处置工艺仍是主流,而浸出液中砷的脱除是研究的焦点。由于除砷过程中存在含砷相不稳定、流程长、试剂耗量大等缺点,浸出液中彻底解决砷的无害化是一个难点。利用砷单质无害,且可作为半导体材料砷化镓的原料这一特点,本研究针对锑冶炼砷碱渣中砷无害化处理的难题,提出砷碱渣水浸-浸出液结晶-结晶产物火法还原制备单质砷的方法,实现砷的无害化处理和锑的资源化回收。为锑冶炼砷碱渣中砷的无害化处理以及新工艺的开发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开展了砷碱渣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砷碱渣中含锑相以难溶的锑酸钠、亚锑酸钠和金属锑为主,部分含锑相被砷酸钠包裹;含砷相以易溶砷酸钠为主,砷酸钠的产出形式较为简单,呈纤维状和粒状集合体,部分含砷相存在与含锑相相互包裹、内嵌的现象,因此,水浸过程通过加强搅拌强化砷酸钠的浸出。研究了砷碱渣水浸过程砷与锑的浸出效果及工艺。结果表明,在未添加氧化剂时,砷的浸出率受液固比和搅拌转速的影响较大;锑浸出率受温度和浸出时间的影响较大。浸出可通过适当提高液固比和加强搅拌来强化砷的浸出。最优实验条件为:水浸温度90℃,浸出时间2 h,液固比3∶1,搅拌转速300 r/min,砷的浸出达到90.59%,锑的浸出率仅为1.06%;在添加双氧水时,砷的浸出率相比于未添加氧化剂时提高的不明显,而锑的浸出率则降低,而过高的双氧水量会抑制锑盐水解,使得锑浸出率提高。因此,浸出可通过加入适当量的双氧水降低锑的浸出。最优实验条件为:浸出时间2 h,水浸温度90℃,双氧水加入量为溶液体积的5%,液固比2∶1,搅拌转速300 r/min,砷的浸出率达到91.79%,锑的浸出率仅为0.62%,双氧水的加入将锑浸出率降低为原来的一半。结晶产物主要物相为砷酸钠和碱,可以作为还原制备单质砷的原料。开展了结晶产物碳热还原和CO还原的热力学和工艺。结晶产物砷酸钠火法还原热力学表明,在实验条件1000℃以下,砷酸钠火法还原过程中砷酸钠不会自身分解,而是历经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砷酸钠被碳或CO还原生成亚砷酸钠和氧化砷,第二个阶段是亚砷酸钠继续与碳或CO反应生成气体单质砷。结晶产物碳热还原最优实验条件为:还原时间1 h,还原温度800℃,配碳量为理论量的1.2倍,砷的还原挥发率能达到98.3%;结晶产物CO还原最优实验条件为:还原时间1 h,还原温度900℃,砷的还原挥发率能达到99.65%。还原渣主要物相是碱,可以作为除砷剂返回粗锑精炼除砷工序,产物单质砷可被用来作为生产砷化镓的原料。研究了结晶产物碳还原过程的热分析动力学。结果表明,结晶产物碳还原过程存在两个主要阶段,Ⅰ阶段为砷酸钠被碳还原生成亚砷酸钠和氧化砷的过程,Ⅱ阶段为亚砷酸钠继续被碳还原生成气体砷单质的过程,Ⅰ、Ⅱ阶段平均活化能分别为349.92 k J/mol和802.33 k J/mol;Ⅰ阶段属于随机成核和随后长大控制模型,Ⅱ阶段属于三维扩散控制模型。对Ⅰ、Ⅱ阶段机理函数的验证表明,所得机理函数十分可靠。
其他文献
Cu-Ni-Sn合金是一种典型的调幅分解强化型合金,因其具有高的强度和高的弹性,且在耐磨性、导电导热性和高温使用稳定性等多方面表现优异,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工业、机械制造及精密仪器仪表等领域。目前,国内外研究学者为提高Cu-Ni-Sn合金性能和明晰其相变过程及相变机理作了大量的试验研究,但少有学者在Ni/Sn含量变化对Cu-Ni-Sn合金时效过程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的影响方面作深入探究。基于上述存在的
Cu-Ni-Mn-P合金作为一种新型的时效型四元铜合金,具有高强度、高弹性等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精密仪表内的弹性元件以及各类继电器用电弹簧,接触弹簧,各类插拔件、膜片、膜盒和弹簧管等。目前对于Cu-Ni-Mn-P合金的研究很少,主要集中在析出相的种类和结构等方面。然而,对于合金中所加入的Ni、Mn元素含量对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和作用还没有全面和系统的研究,这就限制了合金的进一步开发和使用。本文在C
熔盐电解法是生产稀土金属及其合金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研究与实践证明,电解槽内物理场,如流场、电场等对于实际工艺生产的稳定性、产品的质量及生产效率都至关重要。为此,本论文使仿真计算软件Comsol,模拟稀土电解槽内的电场、温度场以及流场,寻找合适的物理场耦合方法,计算物理场之间的相互影响,得出更加符合实际生产的物理场分布情况,最后对实际生产中的电解槽进行温度测量,以此来验证本文对温度场仿真计算的准确性
稀土元素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随着如今科技的高速发展,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逐渐广泛,世界各国对稀土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已经成为各国的战略资源。因此对于稀土矿的开采与利用国内外的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在原地浸矿工艺流程中得出了很多有益的结论,但目前的原地浸矿技术依然存在浸出周期长、回收率不高等问题,对于稀土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有所制约。而考虑到原地浸出工艺的原理,浸出过程就是化学反应参与,同时
随着锡矿物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我国锡矿物品位不断降低,供应压力逐步增大。从含锡二次资源回收金属锡是缓解锡矿物供应压力的有效策略。由于含锡二次资源来源广、组成复杂,回收获得的粗锡杂质种类多、含量波动大,采用传统火法精炼存在流程长、能耗大、成本高的缺点。因此,在含锡二次资源回收过程中,一般采用电解精炼对粗锡进行除杂提纯。在锡电解精炼过程中,由于Sn(Ⅱ)容易氧化水解产生锡胶,导致电解液Sn(Ⅱ)贫化
离子吸附型稀土是21世纪重要的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航空航天以及武器制造等高精尖技术领域,极具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赣南素有“稀土王国”之称,但因经济利益的驱使,赣南稀土矿区存在非法开采、滥采滥挖现象,不仅导致稀土资源的损失,还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一般位于偏远山区、道路曲折、山高林密,且矿点分布较为分散,其分布特点导致稀土开采监测成本
随着露天矿的大力开采,运输路面的粉尘污染日益严重,目前多数矿山仍仅采用洒水抑尘,路面扬尘的危害性始终没有消除。伴随着抑尘剂的进一步发展,高效与环保将是其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针对洒水抑尘的缺陷及现有抑尘剂存在的抑尘效率、成本、用水量等问题,本文选择了泡沫抑尘剂的配制与性能研究,研究成果可为泡沫抑尘剂的配制提供理论依据,为降低露天矿山运输路面扬尘提供技术指导,对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
桥梁伸缩缝锚固区混凝土,由于经常受到车辆冲击及疲劳作用而成为易损部位,钢纤维的掺入能够显著提高其抗冲击及耐疲劳性能。本文研究依托于北京市市政四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委托的科技项目“高韧性混凝土在桥梁伸缩缝中的应用研究”,以不同目标对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并比较它们的抗冲击、耐疲劳性能差异。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及结论如下:(1)根据工程需求配制钢纤维混凝土,并对比普通混凝土,结果表明:钢纤维在混凝土
随着电磁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各类电子产品的普遍使用,不同频段的电磁波充斥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引起了严重的电磁污染,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微波吸收材料能有效地缓解电磁污染问题。因此,本文以传统的FeSiCr软磁材料作为研究对象。该类材料具有磁损耗和介电损耗共存的特点,并且价格便宜、原料丰富。本文从FeSiCr磁性纳米颗粒的成分和结构调控出发,为达到微波吸收材料的质轻、吸收强、厚度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