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下讨论公司治理问题。 在区分公司最终控制权的基础上,文章主要研究了两个问题:民营公司治理结构与国有公司相比有什么异同?两类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有什么异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后我们发现: 第一,对两类样本公司比较分析后发现:从绩效变量看,民营公司有更强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其核心竞争力优于国有公司,两者ROE(return of equity、净资产收益率)并无显著差别;从股权结构看,国有公司有更高的股权集中度和更低的流通股比例;从治理结构看,民营公司董事会规模却显著小于国家控股公司,表明民营公司有着更高的治理效率和经营能力。两类公司同样面临业绩逐年下滑的问题。第二,随着证监会的监管措施不断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正逐步健全,如引进了独立董事,加强了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设。尽管如此,回归分析表明,治理结构的各个代理变量对两类公司绩效的影响较弱。具体而言,只有经理人年薪对两类公司绩效起到了显著的正面作用;董事会、监事会规模,两职设置情况与公司绩效无明显关系;董事长、总经理持股比例与民营公司绩效不显著相关,与国有公司绩效呈负相关;独立董事引进不但没有像预料那样提高公司绩效,反而在两类公司中都有显著的负面作用。第三,股权结构对两类公司的影响是不一致的。民营公司绩效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不显著的U形关系,前五大公司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有显著正面的影响,意味着机构股东在民营公司中能起到促进绩效的作用;国有公司业绩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倒U形关系,而前五股东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不再显著。区分了所有权后,国家股,法人股比例对公司的绩效无明显影响。第四,负债对公司绩效是不利的,这与国外高财务杠杆能带来更好的绩效不一致,我们认为这与我国公司的负债约束仍然不硬有关。公司规模与CROA(return of core asset、主营业务利润率)相关性不强,说明规模与核心竞争力之间无必然联系。 据此,我们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实现股票全流通;加强法律监管及培育经理人市场;加强银行对公司治理作用。以强化公司治理,最终提高公司绩效与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