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进入后现代语境后的亚文化已展现出了与上世纪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不同的风貌,其局限的物理地域属性在赛博时代已显得颇具争议。与当时极具亚文化特征的“朋克”一样,电子舞曲作为一种中国当下青年群体的新兴文化形式也承载了许多这个时代的亚文化特质。本文从个人实践出发,以青年亚文化理论为依据,辅以电子乐技术知识,探究当下亚文化电子乐场景中线上与线下的各自地域属性,以及在线与离线地域身份的流动关系。并且对亚文化电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后现代语境后的亚文化已展现出了与上世纪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不同的风貌,其局限的物理地域属性在赛博时代已显得颇具争议。与当时极具亚文化特征的“朋克”一样,电子舞曲作为一种中国当下青年群体的新兴文化形式也承载了许多这个时代的亚文化特质。本文从个人实践出发,以青年亚文化理论为依据,辅以电子乐技术知识,探究当下亚文化电子乐场景中线上与线下的各自地域属性,以及在线与离线地域身份的流动关系。并且对亚文化电子舞曲场景可以全面“虚拟化”和“去地域化”的一般性的论断进行反思。上海作为近年来全球亚文化电子舞曲领域的新场景,在媒体中的关注度日益增长,它在本文的主题中具有很高的讨论意义。身为上海亚文化电子舞曲场景中的深度实践者,笔者通过长年实践的内部视角审视这一新起的亚文化场景,分析其复杂的地域特征,并且为该类型的研究提供一手资料。本文从电子乐技术层面、创作主题层面、机构组织层面以及亚文化成员的地域身份认同层面进行研究,剖析出地域属性在亚文化电子舞曲领域中是如何演进成一种创造性的主动策略。
其他文献
我的研究主题是现代雕塑中旋律和节拍对创作和创造力的影响。研究的起源来自于康定斯基的著作《论艺术中的精神》,书中文字令我印象深刻,于是我决定从雕塑的角度来研究康定斯基的绘画中形式和色彩的音乐意义。本文的意义在于找出音乐与雕塑这两种看似大相径庭的艺术门类,当被用于作艺术创作时的共同之处,那些诗意的、相同的、难以言说却又通达的部分。音乐和艺术之间的联系可以用19世纪晚期的“通感”(synesthesia
《幻之光》作为是枝裕和的第一部电影,就斩获威尼斯电影节导演新人奖以及最佳摄影。此后,他以稳定的电影制作速度和水准先后创作出了《无人知晓》、《步履不停》、《奇迹》、《如父如子》、《海街日记》、《比海更深》、《小偷家族》以及《真相》这8部典型的家庭电影。被誉为小津安二郎接班人的他,在家庭片的创作中始终保有自己独到的视角和态度,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和温情的手法,重新审视当代日本社会环境下的家庭关系。与此同时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企业信息使用者对核心竞争力等前瞻性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据此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法总结了我国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自2012年证监会要求强制披露核心竞争力信息以来,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信息披露呈现披露字数逐年增加、内容日趋丰富等特点,整体上值得肯定;但仍有少部分公司存在披露信息质量不高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构建了
1924年,埃尔姆赫斯特夫妇在英国托特尼斯德文郡建立了达丁顿实验社区。以一所进步实验学校为核心和基点的达丁顿几十年来一直是发展和维持社区创作活动、实验教育以及欧洲先锋文化中许多其他实验性和社会基础实践的决定性力量和传播的中心之一。埃尔姆赫斯特夫妇出于对主流教育体系的质疑而创办了达丁顿实验学校,并试图解决任何理想主义实验项目在当前教育环境下不可避免的消亡,同时就理想主义创意社区可以采取什么策略来应对
唐塔是一种特殊的中国传统建筑,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宗教性职能,也在于其在造型上呈现出的“建筑雕塑化”及“雕塑建筑化”的艺术特征。而在传统的艺术分类语境之下,建筑与雕塑是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各自拥有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对唐塔造型艺术的研究也往往采用将建筑与雕塑拆分进行的方式,忽略了二者相辅相成的影响关系,不仅容易在观察与分析的时候断裂其艺术整体,且不利于对成因等问题的深入探索。因此本文尝试突破这样的思维
金守子是一名有着独特背景和经历的观念艺术家,在全球化语境中,她的作品中包含着极具个人风格的思考方式和艺术价值。包裹、缝纫的艺术手段和织物材料在艺术家手中不仅是一种媒介,更被赋予了超越物质的精神理解,艺术也是它们的一种存在方式。本文主要分析了金守子的艺术概念和相关作品,尤其是她在全球化视阈下对于其艺术和文化的反思,以此探寻金守子的艺术本质,找到一种理解人类共情的方式,唤起对世界的感知,从而引发对于自
梁绍基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出发点,通过艺术创作探求生命与自然的内涵,强调艺术与自然的互动,他的作品与生物学等跨学科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形而上哲思与诗性冥想贯穿着梁绍基的艺术创作生涯,他用自己的作品追问着生命的起始和终结。本文希望通过对梁绍基艺术作品的研究,来探寻艺术家在作品中对人与自然的思考以及艺术作品和生命体的结合方式。梁绍基的作品以生命为核心要义,使用蚕这一微小生物作为媒介,以桑蚕吐丝的生命活动为
本文拟用“五代与两宋时期盘车图与行旅图的画种之辨”、“山水画常见点景意象渔樵耕读中‘耕种之人’的缺席”、“‘长安画派’对于劳动者的表现”、以及“以山水为主题的当代艺术创作中身体的消失”这四个较为典型的个案,组织本研究。通过梳理传统山水画中的身体符号、新中国成立后的劳动主体进入山水画状况以及当代艺术以山水为母体的创作中“劳动身体”的呈现方式和文化背景,来分析形式背后隐含着的,山水画对于“劳动身体”的
本文对犹太裔的美国导演乔尔·科恩和伊桑·科恩监制剧集《冰血暴》的叙事进行研究,该剧集从2014年到2020年总共推出四季,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切入,以彼得·F.帕沙尔在2017年提出的复合叙事的概念为方法,运用电影叙事学对已推出的四个季《冰血暴》剧集的总叙事进行分析,通过“时间、空间、层次”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如何在日常的创作中养成多维、多线思索和跨学科融合的学术思维,如何有效的解决多线性叙事的时空转
汉代画像石的建造遵循着彼时的生死观以及伦理尊卑体系,而武梁祠画像石作为山东地区画像石的代表,其画面整体构成蕴含了特殊的秩序与逻辑,具有典型性。作为墓室系统的一部分,武梁祠画像石通过多层空间的组合表现了不同的主题,形成了有条不紊的升仙体系,在造型手段上也具有高度的统一。然在具体的画面制作以及表达方式上,武梁祠的工匠们能不拘泥于范式,根据不同的画面需求来调整和经营位置,形成了武梁祠特有的画像风格。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