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兆武是一位在中国本土接受了完整西方教育的史学家,他的成长道路和史学研究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他出身于一个技术人员的家庭,家庭并不富裕,属于中下等。何兆武虽然并非出生于书香门第,但是受北京古都的熏陶和连年战争的时代影响,使他选择了从事历史专业。何兆武凭着良好的外文基础以及有着一定哲学底蕴,翻译了大量的西方史学的书,并给以一定的思考研究,为中外文化思想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翻译的有关历史哲学的书也深深地影响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史学界。本文试图通过对何兆武的个人生活经历、学术著作、文章以及其它相关史料的解读,通过他那曲折的人生道路,探讨他的史学成就和史学理论。何兆武研究的领域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分析他在史学理论研究中的两个方面:一是对西方史学理论的译介与研究;二是对历史学的反思。何兆武认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但是反对史学界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教条化,反对唯科学主义。何兆武在对西方史学著作的翻译和介绍的过程中,对西方的史学观点和理论给以批判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他把历史学分为两个层次:历史Ⅰ是科学,历史学Ⅱ是哲学。这两层有着一定的联系。前者是对事实或史料知识的认定,属于自然世界是科学的;后者是对前者的理解或诠释,属于人文世界,是人文的。历史学之所以能够成其为历史学,全依赖于历史学Ⅱ赋予它生命。历史学Ⅱ又包括两个部分,即理性思维和体验能力,两者的综合便成为了历史理性,理性思维是使历史学认同于科学的东西,体验能力则使历史学认同于艺术而有别于科学的东西。因此,历史学既是科学,同时又不是科学或不仅仅是科学,它既需要有科学性,又需要科学性以外的东西。科学性是历史学的必要的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从中可以看出,何兆武十分重视历史中人文性的一面,而这一认识恰恰是史学界长期闭口不谈的问题。对于人们正确完整地理解历史是很有必要的。正是由于他的这一观点,在史学界他和庞卓恒展开了小规模的讨论,从而使人们对历史学的认识更加深入,进入到认识论的层面上。另外,何兆武对历史中的假设方法也给以肯定,从而提升了历史中偶然性的地位。何兆武发表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看作是个假问题的提法,对史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从而出现了对史学假问题的深刻反思。至今,这些观点仍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由于篇幅所限,本论文并不能把何兆武的史学理论全部概括,仅仅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方面。然而我们仍能够从何兆武曲折的人生和史学理论上,领略到何兆武那一辈人,独立思考、献身于学术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