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我国调控宏观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的两大手段。近些年来我国货币政策逐渐成熟,运用也越来越频繁。央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对货币供应量(M2,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控制,从而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控制通胀等调控宏观经济的最终目标。然而央行制定货币政策后,执行效果如何,最终目标的实现程度如何,是十分关键的,这就是本文即将讨论的货币政策效率问题。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机遇伴随着挑战。中国这个新兴经济体在登上世界舞台的同时也需要应对内部外部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重创的同时,也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效率造成了冲击。从环境因素来看我国金融改革继续深化,金融创新水平提高,股票市场的波动以及人民币汇率水平都会对货币政策效率造成影响。从内部因素来看央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基础货币(B)和基准利率水平等,在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环境下也对我国货币政策效率起到或抑制或促进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文首先运用考虑松弛变量的DEA模型(SBM-C)对货币政策效率进行测度,并依据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将其分为两个阶段:控制阶段和作用阶段,同时也测度了总效率水平,比较发现我国货币政策效率处于上升趋势,已走出经济危机冲击,但是其中控制阶段和作用阶段存在相互制约。控制阶段对中介目标的实现情况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联系紧密,我国现阶段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切实可行。在考察货币政策效率影响因素时,本文从内在投入变量发挥效力的大小和外部环境因素两个角度考量。首先分析了不同阶段不同松弛变量对效率值影响,过小的债券发行量和国外资产占比的低水平会抑制货币政策效率。基准利率的制定则要符合当时的经济环境,经济危机期间过高的基准利率水平也会抑制货币政策效率。然后运用Tobit回归分析考察了环境变量对货币政策效率的影响。金融创新总体来看有利于我国货币政策效率的提高。股票价格过高会冲击货币政策效率,尤其对控制阶段效率的抑制作用非常明显。最后进行了总结并给出相应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