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Ⅲ of Macedon, Alexander the Great,356-323BC)是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家。在33年的有限生涯中,他征服了波斯,成为希腊世界的领袖,将马其顿的疆土扩大到印度恒河流域。作为一个史不绝书、享有盛誉的历史人物,亚历山大大帝一直是各种史传、传奇、小说钟情的主角,同时也是最早出现在汉文西书中的西方古典人物之一晚明来华耶稣会士的中文著译中,“历山王”始见于利玛窦于1595年用中文辑译的西方格言集《交友论》。同时,关于亚历山大的名言、轶事也屡见于利玛窦《畸人十篇》、高一志《达道纪言》、《齐家西学》、《励学古言》、《则圣十篇》、卫匡国《逑友篇》、庞迪我《七克》。晚明最早来华的耶稣会士所写到的亚历山大大帝其形象主要源自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和西塞罗的修辞学著作。如果考虑到利玛窦来华的时间是16、17世纪,那么当时欧洲流行的亚历山大形象既是史传里武功第一的霸主;又是《亚历山大传奇》等传奇小说中神秘的异教徒、武士的楷模;天主教证道故事里常见的圣徒,还伴随着历代历史、政治、军事、地理、风俗、文化等研究者对其好大喜功、酗酒、残忍、迷信、多神信仰、同性恋倾向等种种问题的争论不休,这样一个复杂的亚历山大到了晚明来华耶稣会士的笔下,竟成了庞迪我所称具备谦虚、仁爱、克己忍耐、不淫、慷慨等天主教美德的“亚历删西邦最尊最盛德人也”的圣人,也成了让明朝士人倾慕不已的“西古国王”。现在所掌握的历史材料还无法还原历史上真实的亚历山大,以阿里安为代表的亚历山大传记的“官方派”,其史料的真实性至今颇受怀疑,历史考证也实在超出了本论文的范围。本文拟以晚明初入华的几位最重要的耶稣会士的中文著译为依托,讨论亚历山大大帝在中国语境中的天主教化何以发生,亚历山大在华土上演的“变形记”与来华耶稣会士的传教策略有何关联,具体的文本转化如何实现。明清天主教与中国文学文化关系一直是学界热点,不过,一直以来的研究多集中在中西思想、宗教比较、传教史、传教士生平及著作研究、西方科学技术东传方面,传教士著译中的文学因素较少得到关注,至于其来华所作中文著译中所出现的西方古典人物更是较少有人论及。本文选取亚历山大作为典型,从其在异质文化中被天主教化的角度切入,希望可以引起对这方面研究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