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互补 中西融合——林语堂的文化观及其在《京华烟云》中的体现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rm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语堂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是一位独树一帜的作家,对中西文化融合做出过不懈的努力.在如何对待中西文化的问题上,他的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年代,林语堂极力倡导西方文化,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30年代,他开始对中国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在批判的同时倡导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他的中庸与近情人生观相符的部分:1936年移居美国后,他则站在世界文化的制高点上,逐渐形成了集他的中西文化观之大成的"中西融合"理论,站在中西文化"链条"的中间进行文化的选择与整合,从世界一体化的多元角度评判中西文化.他文化观的出发点是人生而不是文化,故《京华烟云》褒扬的"儒道互补、中西融合"的文化观凝聚了他的人生哲学,并通过主人公木兰等人物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是他在中西文化价值的冲突中,从中西文化互融的角度来思考人类文化命运的结果.因其性格和思想的矛盾,林语堂的文化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
其他文献
杜诗用典是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用典之法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而李商隐则是唐代用典最多的诗人,用典是李商隐诗歌的一大特色.该文拟以杜甫七律用典情况为参照物,研究李商隐七律用
程度量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量范畴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汉语中体现程度量的语法手段主要是程度副词。在繁昌方言中,程度副词很多,“尚好”是使用普遍又比较有特色的一个。本文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