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在此进程中,一方面,农民住房需求增加,大量耕地被转为宅基地,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创造了非农就业机会。相当部分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甚至在城镇购买住房,农村出现“人去楼空”的现象,农村宅基地闲置问题突出。与此同时,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对土地需求不断增长,大量耕地被占用。因此,如何提高农村宅基地利用效率,使其转为有更高配置效率的工业与城市建设用地,促进耕地的保护,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农村宅基地数量庞大,利用效率低下,提高其配置效率有巨大的潜力与空间。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制度始终禁止农村宅基地以市场方式配置。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以市场方式提高农村宅基地的配置效率,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首先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阐明研究的方法和思路,论述马克思地租理论、改革开放以来领导人的土地经济思想、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及产权理论。其二,考察农村宅基地制度演变与宅基地利用实践的发展,探讨这一过程中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其三,分析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动力因素与制约因素,阐明农村宅基地制度创新的依据。其四,探讨当前农村宅基地流转效率。结合宅基地制度演变与实践发展,将农村宅基地流转分为自发宅基地流转和宅基地征收两种方式,并分析了在产权不明晰条件下,两种流转方式的效率损失。探讨国内其他省宅基地流转实践,并以福建省连江县为案例,考察实践中宅基地流转效率。最后,提出明晰农村宅基地产权,在政府合理管理下,以市场方式配置宅基地资源,同时完善宅基地流转配套制度,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