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通讯证据的法律问题研究

来源 :重庆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mf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技术的日趋完善,即时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即时通讯工具已经普遍渗入到千家万户和世界的每个角落。在全球的不同地方,人们正在享受着即时通讯工具带给人们的便利,人们通过即时通讯软件QQ、MSN等与家人、亲朋好友进行交流、进行视频,缩短了与家人的距离;人们通过即时通讯软件阿里旺旺与商家进行沟通,购买到自己心满意足的商品;人们通过即时通讯软件Skype进行商业会谈,完成一笔笔的订单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但是,即时通讯工具带给人们方便、快捷和效率的同时,也带给人们了纠纷和烦恼。当纠纷发生时,人们如何让自己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所产生的文字、图像、语音等,与案件有关的事实信息,成为有效的证据,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即时通讯证据,作为一种随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应运而生的全新证据形式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笔者通过对即时通讯工具的原理分析,阐述即时通讯证据的概念,通过对即时通讯证据属性的分析,提出即时通讯证据应隶属于网络证据,且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并对即时通讯证据收集、保全的方法及程序进行分析和阐述,最后,对收集和保全到的即时通讯证据的运用进行规范,使人们得到一个真实、可靠的即时通讯证据。论文共分四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即时通讯证据的基础理论。本章就现有的即时通讯工具的技术原理分析,提出即时通讯证据这一全新形式证据的概念,通过对即时通讯工具所产生的与案件有关的事实信息的合法性、客观性及关联性的分析,即时通讯证据具有作为证据的属性。最后,对即时通讯证据的存在形式和即时通讯证据与其他网络证据之间的关系分析。   第二章,即时通讯证据的收集。本章对即时通讯证据收集的概述,收集方法和收集程序的分析和阐述,提出即时通讯证据作为网络证据的一种有其独有的特点,在收集方法和程序上又不同于网络证据,有其独有的收集方法和收集程序。   第三章,即时通讯证据的保全。本章结合网络证据保全的方法和程序,同时,根据即时通讯证据自身的技术原理和特点,提出即时通讯证据同一认证和审计认证的保全方法,对即时通讯证据的保全程序进行规制,使收集到的即时通讯证据得以完整的固定和保存。   第四章,即时通讯证据的运用。本章通过对即时通讯证据中存在的与案件有关的事实信息进行解读,对案件有关的事实信息进行审查鉴定、质证与认定,使人们收集和保全的即时通讯证据得以运用,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党提出一项重大的历史性决策,就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项重大决策的提出,标志着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又走上
退化林是指因环境变化、造林和经营不当、遭受自然灾害、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等因素影响,林分提前或加速进入生理衰退阶段,出现林木枯死、濒死、生长不良等现象,稳定性降低,生态
期刊
自2001年出任深圳证券交易所理事长以来,陈东征参与了中小板、创业板的规划设计,推动了新股发行、退市制度等基础制度的变革,也见证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所取得的变化与成绩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定罪和量刑是刑事审判活动的两个基本环节。定罪是量刑的前提,量刑是整个刑事审判活动的最终目的,二者在整个刑事诉讼活动中同等重要。近年来,规范量刑问题成为当下刑事司法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摘 要:心理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体对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活动的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  关键词:超限效应;取舍;课程资源  想必大家都读过《马克·吐温与牧师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说一次马克·吐温到教堂听牧师演讲,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声情并茂,马克·吐温觉得在募捐的时候,自己一定要比别人多捐两倍,来表示自己对这位牧师的尊重和支持。然而,牧师在那里已经讲
21世纪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产权制度为经济的发展可谓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知识经济发展的同时专利侵权也开始频繁发生,由此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专利诉讼。然而,专利诉
如果说舆论宣传是一种思想武器,那么“懒人包”就是“集束炸弹”.透过台湾“反服贸”抗议活动,可以认识“懒人包”及其“利器”本性.这种舆论“利器”并不一定掌握在政府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