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雪门是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行为课程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他主张,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儿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行为课程以“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为目标,以“生活”为课程基点,以“行为”为中心,通过“做学教合一”的手段,使儿童获得基本经验,从而为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行为课程重视生活、经验、行动等因素在课程中的作用,这也是当今我国课程改革的主要导向。因此,研究行为课程理论及其发展,对于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本研究主要使用历史研究法、文献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搜集大陆与台湾的有关资料,分析张雪门相关著述与他人有关张雪门的研究,访谈张雪门的学生,以便揭示行为课程理论产生的社会与文化渊源;阐明行为课程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探讨行为课程对当今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现实意义。从社会文化背景来看,行为课程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仿效日本的幼儿园开始在各地产生,加上相关政策逐步开始发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推动,科学化的声浪不断高涨,促使幼儿教育本土化的需求不断增长。从理论渊源来看,张雪门的教育思想与杜威教育思想在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教育实践中,两人都强调民主、真实、活动的课程。本文从核心概念的发展和以时间为线索的发展阶段两个方面探讨行为课程的发展。行为课程理论有四点核心概念:“经验”“行为”“生活”“社会”,对核心概念理解的转变体现了行为课程是不断发展的。以时间为线索,行为课程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儿童本位”阶段(1916—1931年),“民族本位”阶段(1931—1946年),爱国主义教育阶段(1946—1966),“三民主义”指导下的文化复兴阶段(1966—1973)。当今,宁波市第一幼儿园更发展出新行为课程,对原行为课程进行了继承与发展。总之,行为课程是一种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课程,也是一种以儿童为本、注重生活价值的课程。行为课程的现实意义有:以儿童生活为出发点组织幼儿园课程;以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为目标编制幼儿园课程;以“做学教合一”为手段贯穿幼儿园课程;以中国化和时代化的视角发展幼儿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