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是群居的生物,但有很多人喜欢独处,诸如先官后隐的陶渊明、哲学家康德等。有相关研究发现独处能力高的个体在独处时能缓解压力、调节情绪、调整自我认知、恢复能量,相当于一个“充电”的过程。那么,具备情绪功能和认知功能的独处,在认知注意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呢?现尚未发现具体的实证研究加以探讨,因此本研究“抛砖引玉”,尝试在两个实验研究中采用探索注意偏向的两个范式——点探测实验范式和线索-靶子实验范式,来探讨个体对情绪图片的注意偏向是否与独处能力水平有关。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中文版独处能力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选取被试,删除无效和不认真作答问卷,并且排除抑郁自评分数较高(抑郁严重指数大于0.5)的被试和不愿参加实验的被试。519份问卷按照极端分组法将最高分的27%定为高独处能力组,将最低分的27%定为低独处能力组,最终获得131名有效被试,其中研究一共65名,研究二共66名。练习实验使用的18张情绪图片和正式实验使用的90张情绪图片均来自国际情绪图片系统(IAPS),根据愉悦度分为积极、中性、消极三类,情绪图片内容包含了人物、动物、景物等场景。实验采用E-prime 2.0编写程序,记录被试对不同情绪图片位置上探测点和靶刺激的反应时,以此考察不同独处能力对注意偏向的影响,分析高、低独处能力被试的注意偏向内在成分。研究一使用点探测范式探索高、低独处能力被试对情绪图片的注意偏向差异,采用2(分组:高独处能力组、低独处能力组)×3(情绪图片类型:积极、中性、消极)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结果表明:(1)高独处能力被试对积极情绪图片上探测点的反应时显著低于低独处能力组,且高独处能力被试对积极情绪图片上探测点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对中性情绪图片和消极情绪图片上探测点的反应时;(2)低独处能力被试对消极情绪图片上探测点的反应时与高独处能力组的差异不显著,且低独处能力被试对消极情绪图片上探测点的反应时与积极和中性情绪图片的差异不显著;(3)高、低独处能力被试对中性情绪图片上探测点的反应时差异均不显著。研究二在研究一基础上进一步使用线索-靶子范式,探索注意偏向的内在成分,采用2(分组:高独处能力、低独处能力)×3(情绪图片类型:积极、中性、消极)×2(线索类型:有效、无效)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结果表明:(1)有效线索提示下,高独处能力被试对积极情绪图片上靶刺激的反应时显著低于低独处能力组,且高独处能力被试对积极情绪图片上靶刺激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对中性情绪图片和消极情绪图片上靶刺激的反应时;(2)无效线索提示下,高、低独处能力被试对三种类型情绪图片上靶刺激的反应时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综合两个研究的发现,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高独处能力被试对积极情绪图片表现出注意偏向,其具体成分是注意警觉,而不是注意维持;并且对中性和消极情绪图片不存在显著的注意偏向。(2)低独处能力被试对积极、中性、消极情绪图片均不存在显著的注意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