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俄侨诗歌的多维度解读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agra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谈到俄罗斯侨民文学,不能不提及侨民的侨居地。在欧洲以巴黎、柏林、伦敦等为中心,在远东以中国的哈尔滨和上海为中心。欧洲和中国给处于颠沛流离中的俄罗斯侨民提供了生存的空间。20世纪上半叶,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十月革命,大批俄罗斯人来到中国,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和上海。哈尔滨曾是当时中国俄侨文化活动的中心,被称为“俄罗斯的亚特兰蒂斯”。俄侨中的作家、诗人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俄侨诗歌尤为引人注目,像一簇簇奇葩,又像点点繁星在中国俄侨文学百花园中熠熠生辉。这些诗歌作品生长在中国土壤中,流淌着俄罗斯诗人的激情,可以称为文学中的“混血儿”。这一时期优秀的俄罗斯侨民诗人有阿阿恰伊尔、阿涅斯梅洛夫、瓦别列列申、拉安捷尔先等。本文将以多维度为视角作为解读中国俄侨诗歌的切入点。从文学心理学层面、对话性层面、形象层三个层面解读中国俄侨诗歌的丰富内涵,追寻中国俄侨诗歌创作的内在心理动机,分析诗歌中众声喧哗的对话性,同时挖掘中国俄侨诗人通过诗歌所塑造的形象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全文由绪论、主要内容(四章)以及结束语组成:绪论部分阐释本论文的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构思。第一章主要概述中国俄侨诗人的创作情况和中国俄侨诗歌的两大创作主题。第二章从心理层解读中国俄侨诗人的集体无意识创作。第三章利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从对话层解读中国俄侨诗歌。第四章从形象层维度解读中国俄侨诗歌,呈现当时历史条件下比较完整中国众生群像。结束语部分对论文进行总结概括。
其他文献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以后,由许广平收集的鲁迅全部书信手稿由鲁迅博物馆保存。"文化大革命"发动以后,鲁迅全部书信手稿即被原文化部"文革"小组调走。
英语违实条件句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国内外许多学者虽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他们所持有的观点不尽相同。有些学者集中研究其哲学意义,有些则将其置于心理语言学领域进行研究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做好多媒体实践教学,必须引起语文教师们的高度重视。要给孩子突破自我创造机会,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实施有效的引导对策;要理
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创新,数字音频技术逐渐成熟,在广播电视工程中运用数字音频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提升了电视节目的整体水平。为此,本文主要探讨数
玉米粗缩病(maize rough dwarf disease, MRDD)自20世纪70年代起成为我国玉米生产区流行的主要病害。该病的病原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RBSDV
小女孩蕾切尔·贝克威思出生在美国西北部城市西雅图一个名叫吉布拉小镇,母亲萨曼莎·保罗是一个护士。贝克威思患有先天视力障碍症,2007年夏天,非洲埃塞俄比亚22岁青年阿巴尔临死前,志愿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给了贝克威思。就这样,五岁的贝克威思可以清晰地看到蓝天白云了。妈妈用这件事教育女儿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身边的人。贝克威思把母亲的话记在心上,经常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小朋友,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都叫她“贝克威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信息化手段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随着计算机硬软件的飞速发展及Internet国际互联网的快速普及,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途径已经成为社会信息发布的最有效的
远程自动抄表系统是目前电力运营商通过远程监控、电量采集和分析、传输处理的远程实时监控系统。论文是在现有的远程自动抄表系统和目前国内外应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有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