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债交涉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外交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外债史和中外关系史、乃至国际关系史都有密切的联系。研究上世纪20年代的外债交涉有利于从深层上认识当时的中外关系及其演变过程。
五厘息票案和金法郎案作为当时外债交涉的两个典型案例,不是一般的经济意义上的债务纠纷,实际上是中国与列强之间的多边外交纷争。它们反映了上世纪20年代中外关系的特征,即由不平等的中外关系向平等的中外关系过渡和转型,体现了中国融入世界体系后中外关系演变的必然趋势。从两案交涉过程来看,20年代中俄(中苏)关系存在友好与冲突、理想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双重性,中日关系存在潜在的危机;另外,欧美列强没有轻易的放弃在华既得利益和特权,它们在特定的问题上更容易形成一致的立场来共同制约中国。由于北洋时代中国内政的分裂和动荡,中外关系的调整格外艰难,中国自由行使主权仍然受到西方列强的限制。
当时,中国的外债交涉总体上注定失败。但是,外债交涉失败并不意味着弱国无外交。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西方列强对华政策的软化和退让,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北洋政府的外交努力分不开的。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中日之间关于善后五厘公债息票的交涉(1921-1927)、中法之间关于金法郎案的交涉(1922-1925)、关于20世纪20年代外债交涉的比较、20世纪20年代中国外债交涉的启示。
第一部分从国际银行团的变迁、善后五厘借款的成立和日本正金银行在华金融活动三方面入手,阐述了五厘息票案的历史缘起;按照时间顺序考察了中日五厘息票交涉的过程和结局,既参考、援引了一些档案资料,又把事件的因果关系与当时中日俄等国的政情和经济现实联系起来考察。中日交涉的主要分歧是,正金银行已支付息票的来源是否合法、能否发生一款两付以及如何解释善后五厘借款合同的有关条款。交涉的结果是日本同意归还擅自扣留的盐余资金,中国允许分期支付给正金银行五厘息票款。后中国政府通过海关总税务司追回了此项息票款。本部分还依据五厘息票案的有关史实,以中日关系和中俄关系为中心,探讨了20年代远东国际关系的走势。
第二部分论述了金法郎案的缘起、交涉过程和结局,考察了当时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的演变。辛丑和约使中国的巨额战争赔款转化成39年的长期外债,北洋政府在财政恶化的情况下仍承担了还债的负担。在西方列强的联合压制下,前清政府在镑亏问题上、北洋政府在金法郎问题上都被迫答应了西方国家的无理要求。北洋政府虽然力争抵制用金法郎还债,法国等做了有限让步,但实质上中国的外债交涉终归失败。西方对华外交的胜利使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转嫁了国内经济危机。由此可见,20年代初期的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是处于转型中的不平等关系。
第三部分首先比较了五厘息票案和金法郎案的异同,进一步阐述了两案发生的原因、两案的性质、法律依据和其它特点。其次,通过与德国处理一战赔款案例的比较,探讨了中国外债交涉失败的深层原因,提出外债交涉取胜的关键是债务国要充分调动国内政治和经济资源,并善于利用列强之间的利益冲突。
第四部分总结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外债交涉的启示,认为五厘息票案和金法郎案具体地反映了上世纪初期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特点,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突变可以通过世界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作用于另一个国家的外交。一战以后,西方国家外汇汇率大幅波动、货币本位制度调整等所引起的世界资本市场的体系变化,必然冲击和影响中外关系。
全文大约3.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