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侵蚀性葡萄胎MR平扫及动态增强的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侵蚀性葡萄胎MR平扫及动态增强特征。
材料与方法:
(一)受检者选择
42例临床怀疑恶性滋养细胞疾病患者,在进一步治疗前行MRI检查,均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根据临床、病理及随访结果(1~3年)如表1,参照纳入标准,25例侵蚀性葡萄胎入选为研究对象,年龄19~46岁,平均35.2岁。
(二)受检者准备:
检查前饮水使膀胱适当充盈,增加膀胱与邻近结构的自然对比,并进行屏气训练。
(三)MRI扫描技术
采用Philips Gyroscan1.5超导磁共振扫描仪,使用体部表面线圈,范围从肾下极至会阴水平,常规轴状位、矢状位T1WI、T2WI、STIR序列平扫,保持体位不变,经高压注射器注入造影剂,采用多层同时采集方式,一般8~10个断面,覆盖整个子宫附件,获取多层面连续动态增强图像,共采集2min,5min后采集延迟图像。
(四)数据处理
选病例组病灶强化较明显的部分,设为感兴趣区ROI1,选未受侵犯的子宫肌层设为感兴趣区ROI2。分别计算动态增强参数16s、32s、48s、64s、120s信号参数强化率(E)=[(增强后的信号强度值-增强前的信号强度值)]/增强前的信号强度值×100,单位为%。设定0~32s为增强早期,32~64s为增强中期,设定64~120s为增强晚期,5min后扫描为延迟期。
(五)统计学处理各感兴趣区的不同时间段的信号强化率,统计分析采用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5例侵蚀性葡萄胎平扫:子宫不同程度增大,内膜、肌层不规则中断、破坏22例,同时侵犯肌层及宫腔,内膜中断可疑2例,内膜完整1例。病灶信号较混杂,易并发出血,在T1WI序列上为等或混杂高低信号,在T2WI及STIR序列上为高、低混杂信号,典型“蜂窝征"或“葡萄串征”15例。子宫肌层内、宫旁异常丰富的迂曲血管11例,呈典型的动静脉瘘5例,宫旁侵犯3例,伴盆腔内肿块形成2例,伴发附件区囊肿7例(共9个),其中双侧均见囊肿2例。
增强:内膜、肌层破坏24例,较平扫明显,内膜完整1例。病灶边缘、实质部分不规则斑点、斑片状明显强化。原平扫肌层正常,增强后发现局部异常强化5例。动态增强特点:增强早期病灶实质部分、交界区边缘明显强化21例,中期较周围组织稍高或相仿,晚期病灶较周围肌层略低或相仿,延迟略低于正常肌层。另外4例早期中等程度强化,中期较周围组织稍高,延迟期病灶信号与周围肌层比较有所减低。通过与正常肌层不同时期(16s、32s、48s、64s、120s)增强强化率比较,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26、0.621。
结论:
侵蚀性葡萄胎的磁共振特征表现:子宫内膜、肌层破坏,多同时侵犯肌层和宫腔,可突破浆膜层,累及宫旁或盆腔内肿块形成。病灶信号混杂,易出血,典型可见“蜂窝征”或“葡萄串征”。子宫肌层及宫旁多发迂曲血管,易伴发附件区囊肿。侵蚀区动态增强模式为增强早期明显强化,符合恶性肿瘤增强特征,有助于侵蚀性葡萄胎诊断。
第二部分MR动态增强在侵蚀性葡萄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评价MR动态增强在侵蚀性葡萄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一)受检者选择
病例组:42例临床怀疑恶性滋养细胞疾病,经临床病理证实侵蚀性葡萄胎25例,年龄19~46岁,平均35.2岁。
良性对照组:42例临床怀疑恶性滋养细胞疾病,经临床病理证实是良性妊娠残留:胎盘残留7例,胎物残留3例,良性葡萄胎残留3例,异位妊娠2例,共15例。年龄23~45岁,平均33.4岁。
正常对照组:10例无盆腔手术史、妇科疾病及症状、宫腔内无节育器的女性志愿者,年龄25~44岁,平均35.3岁。提早告知受检者检查方法并获得本人同意。
(二)受检者准备:同第一部分。
(三)MRI扫描技术:同第一部分。
(四)数据处理
病例组病灶区强化明显的部分,设为感兴趣区ROI1,良性对照组病灶强化明显部分设为感兴趣区ROI2,正常对照组肌层强化明显部分设为感兴趣区ROI3,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SI curve)。分别计算动态增强参数:16s、32s、48s、64s、120s的信号参数强化率(E)=[(增强后的信号强度值-增强前的信号强度值)]/增强前的信号强度值×100,单位为%。
(五)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型:
参照乳腺疾病的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类型,结合侵蚀性葡萄胎病灶及对照组感兴趣区自身强化特点,对曲线进行四种分型:Ⅰ-Ⅳ型。
(六)图像分析
选取临床证实为侵蚀性葡萄胎25例、良性妊娠残留15例的MRI资料及基本病史进行分析。
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阅片,两者意见存在分歧时协商解决。分析每例病例的MR平扫征象,观察病变形态特征,病灶数目、大小、侵犯范围(肌层、宫旁、阴道、膀胱、直肠、附件区)等进行定性诊断。其次结合动态增强图像、TIC做出分析,再进行定性诊断。统计定性诊断结果,以病理临床随访结果为标准,分别计算平扫、平扫及增强的定性诊断真阳性,假阳性,真阴性,假阴性。评价MRI平扫及平扫结合动态增强对侵蚀性葡萄胎定性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
(七)统计学处理各感兴趣区的不同时间段的信号强化率,统计分析采用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动态增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分布情况
病例组:Ⅰ型曲线21例,Ⅱ型曲线4例。良性对照组:Ⅰ型1例,Ⅱ型有4例,Ⅲ型7例、Ⅳ型3例。正常对照组:Ⅰ型1例,Ⅱ型有2例,Ⅲ型4例、Ⅳ型3例。
2.侵蚀性葡萄胎病灶与良性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早期增强强化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期强化率结合实际,与良性对照组及正常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3.阅片定性诊断结果:MR平扫结果为:侵蚀性葡萄胎21例准确诊断,4例误诊为良性;良性肿块12例准确诊断,3例误诊为恶性,敏感度为84.0%,特异度80.0%,阳性预测值87.5%,阴性预测值75.0%。平扫结合增强扫描结果为:侵蚀性葡萄胎24例准确诊断,1例误诊;良性肿块13例准确诊断,2例误诊,敏感度96.0%,特异度87.5%,阳性预测值92.3%,阴性预测值93.3%。
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平扫有助于提高侵蚀性葡萄胎定性诊断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