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城市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7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城市能源消费。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建立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是中国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因此分析城市群碳排放问题对于中国实现减排目标意义重大。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其碳排放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与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2008年至2017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了测算并构建考虑公平性与效率性原则的减排潜力指数分析了其减排潜力。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各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差异明显,从总体表现来看,京津冀城市群总体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呈现波动上升变化,京津冀城市群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呈现出相对平稳且略有增长的态势。从个体来看,北京、保定两个城市减排潜力指数较低,减排空间较小;唐山的减排潜力指数最高,减排空间巨大,考虑减排潜力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原则,可以将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分为四类。根据上述结果对未来京津城市群碳减排工作提供相应对策建议。
(2)基于STIRPAT理论模型,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将其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进行对比。根据回归结果,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碳排放之间呈现出“正U型”的曲线关系,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曲线关系,人口总量与碳排放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产业结构对于碳排放的影响相对较小,能源强度对于碳排放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较于产业结构,能源强度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3)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空间网络及关联关系进行探讨,并通过构建协同碳减排效应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减排效应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结构形态,北京、天津在碳排放空间网络中处于网络中心位置,而其他城市在碳排放空间网络中则处于弱势地位。京津冀城市群的碳减排协同效应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动态势,整体协同水平仍存在着很大提升空间。在此基础上,对京津冀城市群协同碳减排机制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协同减排实施路径。
(1)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2008年至2017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了测算并构建考虑公平性与效率性原则的减排潜力指数分析了其减排潜力。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各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差异明显,从总体表现来看,京津冀城市群总体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呈现波动上升变化,京津冀城市群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呈现出相对平稳且略有增长的态势。从个体来看,北京、保定两个城市减排潜力指数较低,减排空间较小;唐山的减排潜力指数最高,减排空间巨大,考虑减排潜力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原则,可以将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分为四类。根据上述结果对未来京津城市群碳减排工作提供相应对策建议。
(2)基于STIRPAT理论模型,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将其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进行对比。根据回归结果,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碳排放之间呈现出“正U型”的曲线关系,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曲线关系,人口总量与碳排放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产业结构对于碳排放的影响相对较小,能源强度对于碳排放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较于产业结构,能源强度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3)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空间网络及关联关系进行探讨,并通过构建协同碳减排效应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减排效应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结构形态,北京、天津在碳排放空间网络中处于网络中心位置,而其他城市在碳排放空间网络中则处于弱势地位。京津冀城市群的碳减排协同效应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动态势,整体协同水平仍存在着很大提升空间。在此基础上,对京津冀城市群协同碳减排机制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协同减排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