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森林公园对满足市民日常游憩及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地处上海市区的共青森林公园作为研究区域,在对园内旅游活动分类的基础上,以水体、土壤、植被、噪声等环境因子为载体,通过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室内理化实验分析、户外定量模拟实验、游客感知访谈等,探讨了旅游活动类型及其强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水环境监测指标实验分析表明:旅游活动影响下,园区水体出现全域污染,且程度加剧。监测指标中,NH3-N、Tur在污染较小时对旅游活动强度响应的敏感性较强,指示作用明显。旅游活动中,食宿类旅游活动与行为极易引起NH3-N、TN、Tur的变化,观赏休闲类旅游活动与行为较易引起COD变化,动态性休闲旅游活动则相对容易引起Tur变化。GIS处理下,园区水体TN、TP、COD三大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呈现差异性,水域外围的TN浓度高于内部,末端高于中心,而TP从湖区中心向外围递减,COD则与TP相反。(2)对土壤-植被环境监测指标值的研究表明:土壤三相比对旅游活动干扰的响应表现为固相比增大,气液相比差异性转化。旅游活动强度的增加会导致土壤有机质减少,并通过扰动土壤含水量这一关键因子对植物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旅游活动类型是除强度外影响土壤水分含量的又一重要因素,同时对土壤化学性质及植被的影响不一,其中食宿活动对pH与有机质的影响显著,而运动娱乐活动仅对有机质影响显著,休闲与交通活动则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不显著。餐饮住宿、娱乐交通活动分别对植被高度、盖度的影响显著。(3)典型草本及植被影响累积效应的践踏实验表明:人工草坪草本、原野草地草本、林下草本抗践踏能力与恢复能力依次减弱,三者对旅游践踏干扰的响应敏感度渐增。旅游践踏会对草本植被产生刚性影响。累积效应与践踏强度正相关,植被盖度与高度的影响累积效应具有时段性,前者在践踏中期、后者在践踏初期最为显著。植被高度较盖度对旅游践踏的响应更为敏感。(4)对公园受损道路土壤形态及其空间分布的研究表明:游客游玩时沿道路的单侧践踏行为是受损道路外侧土壤形态的主要影响源。节点状土壤形态是道路外侧土壤形态趋向面状的推动因素。单侧链形态受损路段的空间分布最为均匀,双侧节形态受损路段空间分布最为集中。受损道路土壤形态的演变存在线性、点线、面状三个阶段,同时受损道路的土壤形态与植被类型密切相关,灌木较乔木与草本而言,更有利于道路路沿的土壤保护。此外,旅游践踏会使表土层变薄,这是推动道路边缘水土流失的因素之一。(5)对旅游活动类型及强度的声环境影响研究表明:声环境影响与旅游活动类型密切相关,观赏性强、娱乐性强的活动引起的声环境变化较显著。旅游活动场地的通透性对声环境存在一定影响,场地环境相对郁闭时,产生的影响会因游客的自我约束而减弱。声环境影响与旅游活动的空间强度正相关,而游客数量的变化使得声环境的时间变化呈“M”型,两者的数量关系为Leq=44.298+3.874lnN。此外,女性对噪声敏感度比男性大,同时敏感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满意度未因性别出现明显差异,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