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补式复合词的构词选择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aris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孙茂松等《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词表》语料库中的4739个动补式复合词为研究对象,在成分、结构、选择、应用四大方面对其构词规律进行研究。  成分方面,主要研究作为动补式复合词构词成分的动2与动1各自的规律。首先对动补式复合词的构词成分动2和动1进行认知域分类。然后总结了认知角度的体态系统和基于此的动词体态分类系统,并进而分析了动补式构词成员的体态特征。在认知域分类和体态研究基础上,又讨论了构词成员的原型性。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动补式构词成分的认知域分类,体态系统和动词体态分类体系,以及构词成分在原型性方面的规律,其中包括动词性动2的原型性高于形容词性动2等。这部分研究对动补式复合词教学的启示主要在于范畴化和原型性的理念。  结构方面,从构式的角度探讨动补式结构整体的各方面特点。首先介绍了词法、词族、构式语法等复合词结构相关理论。然后探讨了有关动补式的两个争论。体态上主要研究作为事件动词的动补式其整体的显程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动补构式的类型,并分析了这些构式的原型性。接下来对补语成分语义指向与配价规律进行研究。理论成果主要包括,对动补式复合词之认知语义关系性质的认识和基于聚合的核心观点,动结式与动趋式之间的关系,动补式复合词构式的类型及其原型性,显程性三个等级,认知框架下的语义指向体系(关注了背景类指向),语义指向角度的配价数量对应规律(成分与整词之间明确的数量对应关系)尤其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结论,以及动补式在体态、构式类型及原型性、语义指向、配价这四方面所呈现出的规律。结构论为教学所提供的最重要的支持就是构式类型及其原型性。  选择方面,研究动补式复合词在构词时的动态选择规律。先是将动补搭配的相宜度分为五个等级。然后分别以动2和动1为基点分析了动补之间互选的相宜度并且进行整合,还针对汉英相应结构从相宜度的视角进行对比。最后提出了动补式的动态构词过程假设并构拟出构词动态选择的程序。其中,相宜度及其等级划分、动补式构词动态选择认知过程假设都为本文重要的理论创新尝试,动补式复合词在相宜度方面的种种表现和汉英相应结构在相宜度上的差异都是于本课题针对性较强的结论性成果。选择论对于教学的启示同样包括理解(输入)和表达(输出)两个方面。理解是“相容性→因果关系→动补式”顺序的判断过程,表达则是按“语境→相宜度等级→构式(原型性)→成分(原型性)”序列进行。  应用方面,主要讨论动补式复合词的教学设想。采用《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为动补复合词的训练确定备选的成分(及等级)与构式(及等级),将所得两个等级序列相结合排列出教学重点性序列。最后举例说明了动补式复合词具体的教学设计。这部分的成果主要在于构式的三个等级(1、2、3)与成分的三个等级(A、B、C)的划分与结合,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教学重点性排序:1(A→B→C)→2(A→B→C)→3(A→B→C)。  从以上种种规律中可以看出,动补式复合词的构词既是认知和语言之间的互动,也是组成成分与构式整体之间的互动。在认知框架与构式整体的统摄下,动2和动1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双向选择。自下而上,可以从成分各自的范畴类别中寻找来自构词要素方面的基础性特征;自上而下,又可以从构式整体的高度探求词法关系对成分始终存在的整合作用。正是在这样的相互作用、相互选择的过程中,动2和动1得以从候选的备用语言成分中脱颖而出,经过彼此磨合最终构成动补式的双音节复合词。
其他文献
当代教育应该重视中小学生美育的发展,美育的同时是道德素养的提升,德育、智育的提升,领悟能力与感受能力的再创造,获得更为丰富的对世界、人生、社会的审美经验,从新的角度
菲利普·普尔曼(Philip Pullman,1946-),英国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其代表作“黑质三部曲”(His Dark Materials)包括《黄金罗盘》(The Golden Compass)《魔法神刀》(The subtle knif
清末民初是东北官话最终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文从东北的地理特点、行政区划、民族构成以及人口流动等方面较为详细地说明了东北官话形成的历史背景、最终形成的根本原因以及与
体是观察事件的内部时间构成的不同方式,体问题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着”(指位于动词后的“-着”,以下同)与“Be+V-ing”各是汉语和英语中重要的体标记,“
斌良出身名门,家世显赫,自幼随父赴任,足迹遍于四方。少聪颖,兼家学渊源,长于诗画。有吏干,政声卓然。擅交游,与阮元、张问陶、秦瀛等皆过往甚密。  释褐之初,斌良渴望建功立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