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境,中国诗学史上一个极重要的理论范畴。它作为品评作品的最高标准,是创作者追求的终极目标。诗歌中的意境理论引入到词学上来,就发展成为词境。词境,在王国维之前,一般指词的意境。词境理论的最终成熟在清代。清代词学中兴,词学流派纷呈,这些词学流派在阐发本派词学理论的同时,也在积极建构着词境理论,其中常州词派的理论成就尤为突出。在常州词派众多词家的努力下,词境理论得以不断修正、完善,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完备的词学审美标准。本文以常州词派作为论述的主体,从词境论的角度考察常州词派词家们在词学理论和词的创作两方面对传统词境的具体拓展以及建构情况。本文共分为六章。引论整体介绍学术界对常州词派以及词境理论的研究现况。第一章立足于相关文献材料,对常州词派的组成人员进行界定,对词境的缘起、流变等进行概说。第二、三、四、五章整体论述常州词派词论家对词境理论的具体建构过程。第二章论述张惠言重视词意、崇尚比兴的词学观与“深美闳约”的美学思想,这两方面是其对词体审美特质的初步涉及。张惠言的这些观点可以看作常州词派词境思想的萌芽,为后来常州词派词境理论的建构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从求空、求实的“空”、“实”之境与空实合一的“浑厚”之境三个方面论述周济对词境理论的初步建设。他论词使用的“空”、“实”、“浑厚”、“浑化”等范畴,就是对词境的具体论述,并且已经自成体系。此外,周济论词开始使用“境”范畴,这些都初步建构了常州词派的词境理论。第四章论述谭献、陈廷焯的“柔厚”、“沉郁”之境。谭献论词倡导“柔厚”之境,陈廷焯则以“沉郁”为词之高境、深境。谭献、陈廷焯在探讨词的意境理论时已经开始大量使用“境”、“意境”、“词境”等范畴,这标志着常州词派词境理论的推衍与深化。第五章论述况周颐的“穆”境理论,况氏评词重视唐五代两宋词而不偏废其一,较前代词家张惠言、周济、谭献的词学观较为通达和全面。他提出的“穆”境理论修正了前代常州词派词家为寄托而寄托的词学思想,更接近词体的柔美婉约的审美特质,代表着常州词派词境理论的最终完善。第六章以常州词派代表词家张惠言、况周颐为例,整体分析他们的词作,考察常州词派词家作品对词境理论的具体实践情况。结论论述常州词派的词境观与王国维“境界”说的不同。常州词派的词境观是对传统诗学理论的继承、发展与完善,而王国维的“境界”说不但有着浓重的哲学、宗教意味,还吸收了西方的思想理论,不同于传统的“意境”理论。常州词派的词境理论之所以能一脉相承,在于其派内自觉的传承性,即始终强调“厚”这一词学内涵。“厚”是常州词派词论的核心范畴,如周济有“浑厚”,谭献有“柔厚”,陈廷焯有“沉厚”,况周颐有“厚、重、大”等词论,上述诸种范畴都是从“厚”这个元范畴延伸而来,特指一种凝重深厚的内在情感,也就是常州词派所强调的寄托要深挚温厚。常州词派不但在词学理论上积极建构着传统的意境理论,还在创作方面努力践行着本派的词境观,是词学史上少有的实现词学理论与具体创作双向互动的词学流派,这也是该派立足于晚清词坛数百年之久的一个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