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研究于2021年夏季(6月)、冬季(12月)和2022年枯水期(4月)、丰水期(7月)、平水期(11月)对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植物进行了两个周期的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和水环境因子的时空特征,评价了水环境质量,探讨了浮游植物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1)浮游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丰度的时空变化明显,群落结构整体呈硅藻-甲藻型。2021年,夏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59属130种(硅藻门99种、甲藻门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于2021年夏季(6月)、冬季(12月)和2022年枯水期(4月)、丰水期(7月)、平水期(11月)对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植物进行了两个周期的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和水环境因子的时空特征,评价了水环境质量,探讨了浮游植物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1)浮游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丰度的时空变化明显,群落结构整体呈硅藻-甲藻型。2021年,夏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59属130种(硅藻门99种、甲藻门25种、黄藻门2种、蓝藻门2种、绿藻门1种和裸藻门1种),冬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54属111种(硅藻门80种、甲藻门26种、黄藻门2种、蓝藻门1种、绿藻门1种和裸藻门1种),物种数表现为夏季>冬季;2022年,枯水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70属160种(硅藻门117种、甲藻门34种、黄藻门2种、蓝藻门4种、绿藻门1种、裸藻门1种和金藻门1种),丰水期共鉴定出6门65属132种(硅藻门97种、甲藻门28种、黄藻门1种、蓝藻门3种、绿藻门1种和裸藻门1种),平水期共鉴定出6门61属127种(硅藻门91种、甲藻门30种、黄藻门2种、蓝藻门2种、绿藻门1种和裸藻门1种),物种数表现为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2021~2022年,两端站位的浮游植物物种数低于中部站位。2021年,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11.07?10~5cells/L,夏季>冬季;2022年,平均丰度为11.55?10~5 cells/L,平水期>枯水期>丰水期。2021~2022年,两端站位的浮游植物丰度显著低于中部站位。(2)2021年,三亚湾近岸海域有18种浮游植物优势种,硅藻占据绝对优势。夏季最优势种为链状曲壳藻(Achnanthes catenate),优势度为0.123;冬季最优势种为翼根管藻(Rhizosolenia alata),优势度为0.109。2022年,有17种优势种,均为硅藻。枯水期和平水期最优势种均为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优势度分别为0.278和0.517;丰水期最优势种为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优势度为0.097。(3)2021~2022年,三亚湾近岸海域各站位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Marglef丰富度指数(d)和多样性阈值(Dv)表明该海域水质处于无污染-中污染状态;浮游植物物种丰富、群落结构复杂,稳定性好,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较强。(4)2021年,三亚湾近岸海域各站位的BOD5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余各项水环境因子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2022年,该海域各站位的BOD5仍处于二类海水水质状态、枯水期S6站位和平水期S1站位的无机氮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余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2021~2022年,各站位富营养化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表明三亚湾近岸海域处于贫营养状态。(5)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密切,RDA分析结果表明,COD、DO、S、p H、DIN和DIP是2021年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关键驱动因子;2022年的关键驱动因子是T、DO、COD、BOD5、NO2-N、NO3-N和DIP。
其他文献
海草床是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最高的近岸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提供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和功能,但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海草生态系统正受到威胁,海草面积及其相关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持续减弱,因此,加强针对海草的研究并开展海草床的保护和恢复刻不容缓。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海洋酸化试验,探究不同程度海洋酸化对热带海草生长、光合作用、物质代谢以及根区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本文首先探讨了热带海草海菖蒲果实、种子和幼苗
琼枝(Betaphycus gelatinus)是重要的产卡拉胶经济海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分布于东南亚及我国海南岛、东沙群岛等地,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但近年来,我国琼枝野生资源衰退严重。琼枝在海南具有一定的养殖规模,养殖方式为水泥框夹苗,通过营养繁殖方式在近海潮间带进行,其藻种来源以野生琼枝为主。养殖模式和种质资源的单一,加之长期的营养繁殖,造成琼枝产量与品质下降。此
红树林是一种生长在沿海湿地潮间带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生产力高,结构稳定的特点,在防风固沙、净化水体、保护海岸、维持生物多样性、促进滨海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红树林具有极强的固碳能力,是全球单位面积碳储量最高的树木类型。红树林湿地高湿、高盐、强还原性、周期性淹水的特点,造就了其独特而丰富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群落在碳、氮、硫和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大量重金属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了海洋环境中,使得海洋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近岸海域更是成为了重金属的富集地。重金属具有难降解的性质,导致其容易在环境和生物体内积累,当积累到一定浓度就会对生物体产生毒害作用。本研究以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为研究对象,以铜(Cu)、镉(Cd)为胁迫因子,设置不同浓度处理来探讨双齿围沙蚕响应重金属胁迫的作用机制。利用转
水稻稻瘟病是世界范围内危害最严重的水稻病害之一,近年来,水稻稻瘟病在我国呈现加重发生趋势。水稻稻瘟病会严重影响稻谷产量,会导致水稻减产20%~50%。粮食安全是我国提出的重大战略,能否及时、准确的检测出稻瘟病,有助于有针对性的治理。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宽,目前已有在农作物分类,植物生长周期预测,果蔬质量检测等场景的应用。小目标检测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热门研究方
在数字化转型与平台经济飞速发展的趋势下,用户将大量个人隐私信息交给了自己无法掌握其用途的第三方机构,互联网平台以用户愿意让渡隐私来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为由,以更好地为用户利益服务为借口肆意储存、加工隐私信息,平台功能服务优化与用户隐私让渡边界间的冲突日益激烈。本研究在传播隐私管理理论的框架下,探索了边界动荡的具体表现,并基于理论中影响个体控制信息流动的因素来挖掘动荡背后的原因,最后透过理论的五大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营养价值高,富含矿物质、维生素、多酚类物质和类黄酮,因此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功能食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藜麦籽粒一样,藜麦叶中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同样优异,可作为蔬菜食用,但影响消费者口感的主要原因为藜麦中存在的苦味物质皂苷。藜麦皂苷是藜麦次生代谢产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抑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已被广泛报道,但对于其生物合成机制和食品安全性评价
钙质砂是一种海洋生物成因、富含碳酸钙或其它难溶碳酸盐类物质的特殊岩土介质,广泛分布于加勒比海、红海和南海的大陆架和海岸。在这些地区,钙质砂通常作为海洋工程建设的基础材料。相对于硅砂,钙质砂存在颗粒强度低和孔隙率大等特性,在受到外部载荷时通常会导致颗粒破碎。因而在海洋工程实际应用中常需对其进行加固处理。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是一种新型土体加固技术,具有成本低、耗能小、对环境友好等特点,
在过去100多年里,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各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造成了全球性的气候变暖。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是海洋对固碳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海洋生物化学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对北部湾地区POC浓度的研究可以为海洋碳循环过程、海域碳源/汇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调控机制等问题提供参考。遥感技术可以对大面积海域进行连续高效的观测,
本文以海草易危种—贝克喜盐草(Halophila beccarii)为研究对象,首次报道海南岛港湾及潟湖中贝克喜盐草系统分布现状,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浅析导致其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开展贝克喜盐草海草床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探讨贝克喜盐草海草床的结构变化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开展以贝克喜盐草海草床作为底栖生物食源及栖息地的价值与贡献研究,以表征海草床内主要大型底栖动物和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