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漱溟是一位在国内外很有影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从清末到民国,再到中华人们共和国的成立,几乎和这期间发生的大事都有关系,可以说他是中国近现代史最重要的见证者之一。美国学者艾恺曾说:“他一生关心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历代传承下来的文化价值是否能适合于现代化。”其解决方案就是“乡村建设”,即通过社会教育的途径来实现乡村自救,构建乡村组织,“实际上是实现整体文化的复兴”。由于梁漱溟最后把乡村建设的方法归于教育一途,因此他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最后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他对教育问题的分析既有部分的,又有整体的;既有现象的,又有本质的。可以说,梁漱溟对教育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认真研究梁漱溟教育思想,总结其经验教训,不仅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全文分三个部分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了梁漱溟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北大七年的教书生涯,是梁漱溟对教育问题思考的开端;1924年梁漱溟离开北大到1931年在山东开始乡村建设运动时期,是梁对教育问题的感性认识阶段;1931—1937年(严格地说是到1949年)是梁对教育问题的理性认识阶段。其次,就梁漱溟教育思想的内容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分析。包括儒家教化思想、“行谊”教育思想及社会办学思想、东西教育比较思想、教育改造思想和社会教育思想等方面。最后,对梁漱溟教育思想从整体上进行了评价。一方面分析了其教育思想的特点和进步意义,如从彻底改造中国教育制度的立场出发,梁提出了“行谊”教育、中西教育比较、社会教育等观点,凸现了其积极方面;另一方面,又指出了其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如主观色彩太浓,与当时的中国社会实际情况脱离太远。如学生缴学费根据家境贫富程度量力而行;在创办乡学村学时,无视地主豪绅与贫苦农民的阶级差别。最后文章指出,梁漱溟教育思想表现出了理论上的完美和现实中的缺陷,以期对今人有所思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