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地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使得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相对于非常有限的耕地资源来说,人口的空前增长使得粮食安全不断受到威胁;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经济发展,各地区对于建设用地的需求也不断地增多。因此,在我国,不论是农用地还是建设用地都面临着空前的承载压力。江苏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同时还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长期以来土地资源严重稀缺,尤其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土地面临严重的承载压力。对于江苏省城市土地承载力动态分析不仅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同时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三个典型城市为主要研究区域,以1996-2005这十年作为研究期,分析了江苏省土地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特征。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说明了文章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技术路线,并对于国内外关于土地承载力的文献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其次,介绍了生态足迹理论、计算方法以及该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其中,着重说明了生态足迹方法在土地承载力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第三,对江苏省的土地利用特点和承载力状况进行了概述,并根据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两个要素将江苏省13个城市划分为四类,从中选取南京、南通以及扬州作为典型城市进一步研究。第四部分针对南京、南通和扬州这三个典型城市的六种生物生产性土地,计算其在1996-2005年这十年间的生态足迹,并对三个城市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归纳三者异同。同时,以生态赤字/盈余、生态压力指数、生态足迹多样性、土地承载力协调系数以及万元GDP生态足迹等指标评价三城市土地承载力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城市土地资源透支的程度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异同,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研究表明:江苏省土地承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土地承载压力更为突出。主要结论包括:(1)三城市的土地承载压力在研究期内均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其中南京的经济发展程度较扬州和南通更高,土地承载压力也更沉重。(2)三个城市都表现出不同土地类型间承载力不均衡的状况。各地类生态足迹占总生态足迹的比重差异较大,以南京表现的尤其突出。对土地承载压力影响最大的土地类型各不相同,南京是化石燃料地,南通在研究初期是耕地,后来逐步转变为水域,而扬州则由耕地转变为化石燃料地。(3)研究期内三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都有所提高,而南京提高得更明显。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如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加大农业投入、因地制宜,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以及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等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