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逝世三十年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文化大革命”。这场政治文化运动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鲁迅的形象塑造、作品出版、学术研究也进入一个明显的非正常时期。本篇论文首先旨在梳理、描述并呈现“文化大革命”中鲁迅的存在状态:毛泽东作为这场运动的发起者、领导者和维护者,他对鲁迅的看法直接决定了鲁迅的生存状态和总体形象塑造。笔者经过考察和辨析,认为毛泽东在文革时期对鲁迅的看法与其在文革之前乃至建国之前的看法有相同之处,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毛泽东在文革中对中国社会状况和运动本身性质的判断、对三十年代左翼文艺传统的认识,决定了他对鲁迅的看法和判断。就毛泽东本人来说,他在发动文革时所进行的理论表述和针对文革中具体事件的策略所表现出的领导思想,呈现出其早期所接受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部分复苏,这与鲁迅早期思想中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成分也有着相通之处。但无论是从历史真实还是思想客观的方面,我们都只能从毛泽东思想而非鲁迅思想中去考察分析文革的精神来源。文革对鲁迅的研究史来说也是特殊的。鲁迅的形象被最大限度地改造,真实的鲁迅精神处于一种被架空的状态,但是,鲁迅作品能够公开出版发行的相对优势条件又为鲁迅研究在新时期的迅速复苏作了充分准备,这一方面表现出政治决策者的自我反省和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思想控制的不完全和不彻底性,另一方面也深刻展现了鲁迅精神的独立与顽强。文革十年中的出版界和学术界同其他领域一样受到冲击,正常的作品出版和学术研究工作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仍然有一批成果: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著作编刊室”的同志们于1973年编印出版了一套《鲁迅全集》,各个高校中以鲁迅研究为业务的知识分子也尽己所能做了一些学术研究工作,以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来说,南开大学的李何林先生是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这些文革当中难得的收获不仅展示着当事人承担一定危险所表现出来的学术正义和文化良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在那人为的思想窒息的时代,独立和自由的思考微弱但却不可忽视的生命力——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多种思想资源、文化传统、精神思考的共存并生是大势所趋,而人们对鲁迅的阅读和研究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了这一文化使命。鲁迅使中国每个阶段的文化思考和时代精神前后血脉相连,文革也不能阻挡、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