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知识协同与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s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教兴国的战略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并进去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大学这个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核心组织逐步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985工程、211工程等国家教育战略为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竞争优势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作用。2012年5月7日,教育部正式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以推进协同创新为核心,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整合人才、学科、科研资源,打破高校内外部边界与体制壁垒,建立产学研异质性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中心,以此大力提升我国高校的创新能力。然而,国家高等教育系统启动第三项国家工程的背景下,高校实施协同创新的瓶颈依然存在,协同创新与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背后的联动机制尚需探索。由此,本文以“高校知识协同和创新能力提升的机制研究”为主题,重点解决三个研究问题:第一、高校组织协同创新的本质与影响因素;第二、作为知识资源集聚的组织,知识视角下高校创新能力的解构;第三、协同创新与创新能力提升背景下,高校知识协同与创新能力的互动机理。研究过程展开时,本文依照如下顺序:首先,本文围绕知识与知识创新、协同创新与知识协同、高校创新能力等展开文献研究,从概念内涵、分类、理论基础、测量等方面,系统地梳理了已有研究关于本文相关变量的讨论,并确定本文的研究定位;其次,本文对我国高校创新能力的现状作了分析,同时以斯坦福大学与浙江大学协同创新与能力提升的中外案例出发,总结比较了典型高校知识协同与创新能力的实践现状;再者,本文依据文献基础与研究调研结果反馈,建构了高校知识协同、创新能力、创新绩效组成的研究模型,提出高校知识协同、创新能力分别作用创新绩效条件下,创新能力对于知识协同对创新绩效影响的中介作用机理模型。采用303问卷数据与统计实证分析,本文验证了研究的理论假设;最后,本文结合实证分析框架,从完善高校知识协同创新活动的知识管理、营造高校协同创新组织学习机制、重构高校协同创新学科与知识界面、建设高校协同创新信息化与网络化平台四个方面提出了知识协同对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延伸了协同创新理论的发展,为我国高校协同创新研究提供了实证范例。在整合协同创新理论与组织二元性、科技研究分类象限论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高校知识协同与高校创新能力的互动机理,从而为高校知识协同的影响因素探索、知识视角高校创新能力的解构、以及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问题提供了探索性的解释与回应,以期为我国高校的发展以及协同创新与能力提升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以某款滚筒洗衣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滚筒洗衣机振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AN-SYS软件对洗衣机箱体进行模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经济适用的提高洗衣机箱体刚度的优化方案
心脏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病因,ECG信号的复杂性使得人工检测需要大量时间且容易误诊,因此基于心电图心拍数据实现计算机辅助ECG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提出基于QRS波群的心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3,TGF-β3)对兔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成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将兔牙髓与颅骨体
立交型式选择是立交建设中重要的前期工作,立交型式不同,将使整个立交的交通功能、投资、景观及社会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受到影响。本文采用粗糙集理论,通过对相同道路条件下不同立
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定性为十大慢性病之一,并将每年的5月11日定为世界防治肥胖日。在我国,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人也越来越多。由于肥胖导致的代谢异常性疾病发病
报纸
我国的偷电窃电现象很严重,每年电力损失达到几百亿人民币以上,除了自然的线路损耗以外,绝大部分是非技术线损,即偷电窃电造成的损耗。在用电过程中,不法份子偷电窃电,民众私
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拐点,也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重新调整的初始,以及中国重建文化大国的历史机遇中,中国的话语权,该复出时,就当发出。在许多领域,我们已无
会议
稠密气固两相流动不仅包含了气体与颗粒之间的非线性耦合,还包含了颗粒与颗粒之间的碰撞耗散,从而在流动结构上呈现出强烈的时空非均匀特征。颗粒动力学理论从颗粒的微观运动
随着知识、科技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创新型人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根本动力,其质量和数量对于发展中的企业至关重
针对继电保护装置中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地方,提出了新型的设计思路。集成化保护和控制系统设计可有效改善保护和控制系统的性能,提高可靠性、耐用性以及容错功能。论述了容错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