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耐苯巴比妥钠(phenobarbital ,PB)杏仁核点燃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选取Wistar大鼠85只,体重200至250g,以随机化原则随机留取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A组),其余80只用于建立癫痫大鼠模型。利用立体定位下在大鼠右侧杏仁核插入绝缘镍铬电极固定,青霉素抗感染5天,大鼠恢复7天后用电刺激大鼠杏仁核,刺激参数:频率16Hz,波宽1ms,串长10s,电流具有恒流、方波特性,刺激强度从20μA起始,每次递增20μA,刺激间隔时间为lmin,同步描记脑电图,直至脑电图上出现棘波、尖波、棘尖波或尖慢波、棘慢波等,即后放电,此时电流强度即为点燃前后放电阈值(afterdischarge threshold,ADT),确定ADT 5min后,以500μA的电流强度反复刺激动物杏仁核,刺激间隔时间7min,直至出现RacineⅣ~Ⅴ级的癫痫大发作行为,即点燃,成功建立大鼠癫痫模型。点燃动物连续出现10次大发作后24小时,按照同样的方法测定点燃后ADT,在成功建立癫痫模型后,留取5只作为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余即苯巴比妥钠(PB)实验组(B组),经腹腔注射PB (30mg/kg),用药1小时后测定ADT,同步断尾取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血药浓度,并观察药物副反应,每只动物每周给药1次,共重复3次,以C组的ADT变化为基准对B组的ADT变化进行观察,从而从B组中分出癫痫耐药组(D组)、有效组(E组)和变化组(F组)。在大鼠耐药筛选后第1周末取D, E, A、C组大鼠断头取脑,用免疫组化测定脑组织中的P-糖蛋白(P-glycoprotein , PGP)表达,将得到的大鼠用药前后的ADT及脑组织PGP结果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并探讨难治性癫痫模型的建立,评价其可靠性。结果:1.80只Wistar大鼠中,42只大鼠成功点燃,点燃成功率52.5%,25只癫痫大鼠经过3次药物筛选,得到耐药鼠8只,耐药率21.62%;有效鼠10只,有效率27.02%;变化组7只,变化率为18.92%,成功建立难治性癫痫模型。2.大鼠在点燃过程中逐渐出现RacineI-V级行为。3.点燃成功大鼠出现高波幅棘慢波或棘尖波发放,有自发痫性放电。4.耐药组大鼠运用PB前、后,ADT无显著性变化(P>0.05);有效组鼠运用PB前、后,ADT有显著性变化(P<0.05)。5.实验大鼠脑组织内有PGP表达,耐药组和有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组鼠大脑广泛脑区的PGP表达较药物有效组显著增高。结论:1.电刺激大鼠杏仁核可成功建立癫痫模型。2. ADT为判断耐药敏感的指标。3.用PB对点燃大鼠进行筛选以制备耐PB难治性癫痫模型来研究耐药机制确切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