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必然世界”走向“可能世界”——中国当代文学叙事潜藏的哲学观念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eAc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能世界”理论最先产生在哲学领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该理论的内涵被不断丰富。量子物理学科建立之后,“可能世界”理论的发展进入了繁盛期,随后,该理论被引入到各个领域,并为众多理论家接受。  本文将可能世界理论引入到文学叙事虚构当中,将文本创造的虚构世界视为一种可能世界,并在基础上总结出虚构叙事构建的可能世界具有的四个特点。随后,将可能世界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虚构之间进行理论对接。通过对1949年至1976年中国当代文学初期二十七年代表文学作品的细读的以及对这些作品文学评论的分析,得出这一时间段的文学作品是一种从“神目观”出发的文学主张。最后,本文运用可能世界理论对新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叙事分析,对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史进行关照,梳理出一条中国当代文学叙事潜藏的哲学观念:从“必然世界”走向“可能世界”。
其他文献
韩南,原为新西兰人,现为哈佛大学教授,是美国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最有成效的海外汉学家之一。1950年韩南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开始研究中国文学,并以《金瓶梅》为其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
作为金末文坛的领袖人物之一,李纯甫不仅引领了文坛风尚的艺术实践活动,创作出了富于辨识度的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重要的文学思想和主张。具体说,其文学思想包括诗歌理论
作为法兰西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玛格丽特·尤瑟纳尔(1903-1987)在生前就已经为自己赢得了“不朽者”的地位。在她二十多岁的时候,她的创作计划大多就已萌芽,个体与世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