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北水南调工程是福建省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该工程的实施,将为福建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水资源保证。本文以福建北水南调第一期工程为研究对象,基于3S技术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典型样地调查等方法,对评价区的生态敏感区、植物区系、植被类型、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植被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等陆域生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拟建工程评价区内,植被分属于8个植被型组,9个植被型,18个群系类型。马尾松林、台湾相思林、巨尾桉林和毛竹林是评价区分布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本研究结合相对生长法和样方收获法得出评价区各群系类型的总生物量为15.28x106t,项目永久占地损失生物量为6463.05t,占评价区总生物量的0.042%,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实施水土保持方案,对项目临时占地区进行植被重建和生态恢复,项目建设对评价区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有限的,也是可以承受的。通过分类鉴定表明:评价区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186科581属1153种,植物种类较为丰富。评价区内区系成分复杂多样,热带成分占有优势,尤以泛热带成分最为丰富,温带分布也占有一定比例。该区有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樟树140株、金毛狗4(株)丛;福建省级保护珍稀树种油杉19株,树龄逾百年以上的古树58株。采用3S技术,利用监督分类法结合目视解译对评价区的景观类型进行遥感解译,获取评价区各个景观、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面积显示:评价区的林地面积最大,占评价区总面积的58.52%,依据各土地类型面积占评价区总面积的大小依次是林地>水体及水利设施用地>耕地>园地>其他土地>城建用地>交通用地>中生草地。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遥感图以及工程布置图的叠加,获得工程评价区和项目占地区与各生态敏感区的位置关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的有关规定以及工程建设布局、重点保护目标的分布特点,对拟占用上述生态敏感区和敏感保护目标的可行性,保护和减缓措施进行了研究探讨。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调查成果、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工程建设对评价区的陆域生态进行影响评价,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植被重建和生态恢复措施,旨在为该项目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亦为建设其他线性生态型项目提供有用资料和适用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