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开拓团题材小说传播的东北民族群体形象研究--以《小姨多鹤》和《大地之子》为例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549976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所说的题材泛指文学作品描绘的社会生活的领域,即现实生活的某一面,如工业题材、农村题材、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等。日本开拓团题材作为现实生活的一个侧面,特指1936年5月日本关东军制定“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民计划案”后,8月在日本政府制定的“二十年内百万户移住计划”的指导之下,大批日本农业贫民不断涌入中国东北,成为“日本开拓团”;本文所与讨论的东北民族则是东北少数民族的简称,即指世居中国东北地区的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同时,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所说的东北民族还包括从关外移民或通过“闯关东”进入东北地区的汉族民众。
  根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在侵占中国东北期间,共派遣“开拓团”860多个、33万多人。“日本开拓团”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东北地区的500多万中国农民失去了土地。他们或流离失所,或在日本组建的12000多个“集团部落”中忍饥受寒,其间冻饿而死的人不计其数。因此,日本开拓团题材的文学作品中,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人物形象,一方面是入侵者的日本开拓团形象:另一方面是遭受侵略和剥削压迫的东北民族群众。撰写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1936年以来日本开拓团题材的文学作品的考察和分析,梳理并概括出其中所传播的东北民族群体形象,以此揭示侵略战争的惨无人道和东北民族群众的纯朴、憨厚、仁爱和富于同情心等品格。本论文的价值意义主要在于补充小说中历史史料不足,体现出一定的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意义,以及彰显善良、友爱、仁慈等人的本性和道德的作用。学术界有关日本开拓团的研究大多重在历史领域,而在文学方面研究成果并不多,本文研究的内容尚属首次。
  研究关于日本开拓团题材文学作品中传播的东北民族群体形象,是为了探究伪满时代和日本战败后的底层人民形象,并进一步展开文学新视点和确立一些中日人民之间关系新理论,以为增加中日民间友好往来,使之体现社会价值。论文主要以这两部小说为研究内容,即《小姨多鹤》和《大地之子》。采纳这两本小说的理由如下:第一,两部小说的主角都是日本战败后留在东北的开拓团孩子;第二,严歌苓和山崎丰子是在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广为人知的著名作者;第三,两个作家都出版了多部小说,这两部小说都作为原作制作了电视剧。两部小说的主角是同一的,但因作者的国籍不同,小说的视角也不同。笔者认为对于两部小说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介绍和述评本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及内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对以小说《小姨多鹤》为主的小说作品所传播的东北人群体形象进行研究。在小说《小姨多鹤》等作品及其思想倾向概括分析的基础上,对小说描写“东北人的群体”进行历史的探讨,并着重对小说中描写的当时“生活中的细节”进行实际分析和评价;第三章对小说《大地之子》为主要的作品所传播东北民族群体形象进行研究。在对小说中《大地之子》等作品及其思想倾向概括分析的基础上,对小说描写“东北人的群体”进行历史的探讨,同时对小说中描写的当时“生活中细节”进行实际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采用日文小说《大地之子》原版并参考日本人撰写的资料进行分析,笔者将这些资料翻译成中文,如果出现翻译上的问题,笔者愿承担相关责任。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生活在明清时期的李渔有着多重身份,是一个极具魅力的文学家、戏曲家、美学家,其著作《闲情偶寄》可以说是他一生艺术与生活的结晶。近年来美学研究逐步走向文化与生活,本文也是在这一大的背景下以“生活美学”为切入点研究《闲情偶寄》,旨在对其内涵和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挖掘其积极丰富的生活美学思想,以此来观照现代人的生活,给现代人提供一种可能性的生活范式,使我们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第一章本章主要探讨李渔生活美学
学位
纵观欧阳山六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他紧紧把握住了时代脉搏,秉持知识分子的高度自觉,从早期的抒情短篇,再到建国后“反映中国革命来龙去脉”的鸿篇巨著,欧阳山的文学创作中有着嬗变的过程,并在嬗变中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本文以欧阳山创作时间节点为线索,结合作家自身经历、广州地域文化对其影响,以及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等因素,分析欧阳山创作观念以及创作内容和形式上的嬗变。  本文认为欧阳山作品具有一定的承继性,不能按
学位
《北京文学》在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地位举足轻重,是北京作家的聚集处,作为优秀文学期刊是当代文学的重要承载者,也是当代文学的见证人。从1955年至今,《北京文学》亲历文学的历史轨迹,刊登众多经典作品,在文学生产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1994年和1995年《北京文学》编辑与作家发起的文学实验——“新体验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史实的整体把握和深度挖掘,结合20世纪90年代《北京文学》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