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构主义和互文性理论近年来在翻译研究中获得广泛应用,这不仅拓宽了译学研究的视角,也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启示。互文性,也称文本间性,是由法国文论家克里斯蒂娃博士率先提出的。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转化、吸收和指涉,文本的这种特性也因此被称为互文性。在互文性理论研究者看来,任何文本都具有互文特征。哈蒂姆和梅森较早地意识到互文性理论对翻译的指导性意义并引入翻译研究,而众多其他学者如罗兰巴特以及德里达等又继承并近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作为解构主义范式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译者主体性问题在学界也开始日益受到重视。然而,从互文性角度探讨翻译活动和译者角色基本上只局限于笔译范畴;到目前为止,仅有一篇论文涉及互文性理论和口译研究。相对笔译而言,作为以有声语言为媒介进行交际的口译活动是否可从解构主义和互文性理论中获得另类启示并藉以指导实践,也是值得口译研究者思考的问题。本文作者以解构主义互文性为理论框架,研究并考察了一种典型的口译模式——交替传译中信息传递的过程和特点,阐释并肯定了交传中译员自身“视域”介入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本文分为引言、主体论述和结论三大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主体、研究目的及研究动机。第一章回顾了解构主义和互文性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源起历史,并结合有关论述,探讨了笔译研究与互文性的关系,指出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互文活动。任何一个有关翻译的文本都是庞大文本网络中的“织体”,众多文本在彼此间相互指涉和相互交融中获得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基于翻译活动本身的特点,互文性理论必将翻译研究中得到进一步借鉴。第二章主要探讨了交替传译与信息交际特点与彼此的关联,指出交替传译是一种信息接力式的交际行为。通过比较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以及交替传译与笔译之间的异同,作者指出交传模式中信息传递的流线性和时序性特征为本文借鉴互文性理论和翻译研究成果提供了可能;同时,通过对交替传译中所涉及的信息从语言、副语言、语言外等层面做了多维度的细分,为下一章考察交传模式中信息传递的互文性特点和规律作了相应的铺垫。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文中指出,文本间性是文本的判定标准之一,且与文本类型(语类)密切相关。作者借由相关论述提出交替传译中文本分类的初步建议,为之后对交传信息传递过程的互文性分析奠定符号学依据。在参考信息传播理论、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和释意理论并围绕译员的认知活动的基础上,作者将交替传译过程分为信息接收、信息保持、信息表达三个步骤。以此为出发点,作者从互文性理论和解构主义视角审视交替传译中信息传递的起止过程,指出交传模式以及其信息传递过程具有鲜明的互文性和解构主义特点。此外,作者还借鉴互文性翻译理论观点,讨论了译员在交传过程中所扮演的三个主体性角色:听者、讲者和沟通者,并指出交传中的信息传递是译员主导下的一种互文行为。第四章探索了互文性理论对译员从事交替传译实践的启示和意义。由于译员与交际双方的互文知识受年龄阅历、知识结构、教育背景等因素而呈现一定的不对称性,这就决定译员对信息理解、分析和传递不可避免地收到自身“视域’,的约束。作者认为,应在不违背口译交际效果的前提和原则下,充分发挥能动性,优化信息传递的方式,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相应地,自主性的发挥离不开充足的互文知识储备如娴熟的双语基本功,充分的译前准备,自觉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广博的百科知识等,以及在特定口译场景中自如运用上述知识的技巧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