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危机的加剧,生态伦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我国,生态伦理思想历史久远,早在先秦时期的文化典籍中就有记载,而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则可追溯到生产力水平极低的采集狩猎时代。随着历史的发展,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民族地区是我国边陲的绿色屏障和生态多样性的宝库,也是我国生态稳定性的重要条件,在我国生态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近代对民族地区的开发,一些不适当的行为和做法,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使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基础,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从而导致了民族地区严重的生态危机。这不仅成为民族地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甚至对我国中、东部地区乃至整个国家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为发展经济所采取的不当行为,反思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所形成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及其伦理思维。本文的基本思路是充分展示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的表现形式,挖掘内含在少数民族自然观、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礼俗文化以及乡规民约习惯法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力图多视角全方位对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梳理和研究。通过对少数民族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探讨,为民族地区开发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伦理支持。本文包括绪论和正文五章内容。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现状,并对文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第一章,少数民族自然生态伦理思想。从少数民族创世神话中孕育的自然观谈起,分析在原初(宗教产生前)状态下少数民族人民对天地自然万物的认识和态度。通过把自然形象化和对自然万物与人类起源的种种猜测,得出人、神、兽同源共祖的天人一体的自然观,进而论述了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的主客体关系。第二章,少数民族精神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讨论蕴含于原始宗教、人为宗教和节日文化等精神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讨了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即顺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群体伦理意识;人为宗教中的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民族地区传播及其所包含的生态伦理意识;节日文化中的宗教节日、农事节日所包含的生态伦理思想。第三章,少数民族物质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对采集渔猎、牧业、农耕等不同生产方式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研究,得出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的适应性、稳定性和实用性特征。对生活方式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仅选取饮食文化和居住文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了少数民族水源的保护、食源的泛化、住居的选择中孕育的生态伦理思想。第四章,少数民族制度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分析了作为制度文化的禁忌、习惯法和礼俗中孕育的生态伦理思想,并对制度文化对生态伦理的传承及少数民族的生态执法体制进行研究。禁忌以“趋吉避凶”的效应调节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们在敬畏自然的同时保持与自然的协调一致;乡规民约习惯法以明确的规章保护着森林、草原、水、野生动物等自然资源;婚育、丧葬等礼俗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少数民族制度文化以其约束性和强制性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不断地传承下来,并辅以生态执法体制作为保障。第五章,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的现代审视。通过对少数民族生态伦理与中国传统生态伦理的比较和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的基本特征、历史价值、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指出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对构建现代生态伦理和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